“面對現實”,這個詞語是老胡近期給企業高管輔導時談及得最多的一個詞。
“情感強度” (affect intensity)卻是多數管理者忽略的一個詞,這個詞來自人格心理學,但近來閱讀Larry Bossidy與Ram Charan聯合寫作的《Execution——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頗有啟發。
研究和實踐企業管理多年后,發現最大的問題并非管理者技能不足或者經驗缺乏,而在于他們不懂得“面對現實”。
而不懂得或者不敢于“面對現實“,正是缺乏“情感強度”導致,不愿意聽到讓自己不高興的聲音,不愿意見到讓自己不高興的現象,不愿意正視人崗匹配的問題,尤其與己有親切關系卻無法為組織作出貢獻、甚至傷害組織的人。
研究和實踐企業管理多年后,發現最大的問題并非管理者技能不足或者經驗缺乏,而在于他們不懂得“面對現實”。
很多組織里都有如下一些表現,諸如:
下達一個制度,無人執行,只能跳著腳喊加強執行力;
明知某位下屬不適合其崗位,卻一直留任,且績效評估還不差;
組織里一團和氣,針對問題的看法出奇地統一;
下屬匯報總是“報喜不報憂”;
下屬在追求你的“信任”,而非對組織作出何種貢獻;
明知問題在哪,卻不愿采取相應的行為;
無法客觀看待自己的優劣勢,更無法客觀看待團隊的優劣勢,最終自已都是優勢,看待他人卻總看弱勢;
缺乏學習態度,總是以職位高低來判定學習的方向,無法吸取團隊建議;
組織中的確存在對工作不配合的人或部門,卻只能采取爭執、抱怨、投訴的方式,卻無法冷靜下來思考為什么?如何跳出這種對立關系來應對?
… …
以上都是管理者不敢面對現實造成的后果,擾亂管理者獲取真實的信息,從而無法有效地對組織問題進行判定和解決,歸根結底要怪管理者的“情感強度”不足。
優秀的管理者到底有什么是別于非管理者的呢?
答案眾說紛紜,包括行業經驗、專業能力、忠誠度、毅力、解決問題的水平等等,但老胡卻認為,優秀與否,到了管理者這個層面,不是能力,而是“情感強度”。
從概念上來講,情感強度是指人對事物所產生的選擇傾向性。它是情感最重要的動力特性,決定著人的思維、行為和生理活動的驅動力大小,在根本上決定和制約著情感的其它動力特性。
有研究表明:
如果人的實際情感強度偏離職業化的情感強度時,就難以適度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力度,通常表現為兩種極端,一種是產生個性化的負面行為,包括態度粗暴、行為急躁、克制力差等個性缺點;另一種則是難以有效地對客觀事物施加影響,通常呈現軟弱、緩慢決策等缺點。
這兩種傾向都有一定的危害性,都會降低管理者的行為價值。
用兩個現象來談談管理者缺乏情感強度的表現:
現象1
當管理者下達的要求、制度,下屬團隊未能執行或嚴格遵守時,責怪執行力不強,加強懲罰,這樣的操作真的有效嗎?
如果這樣做,看似在強硬管理,但背后卻還是管理者的情感強度不夠,只是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并產生了不良情緒及一些可能不恰當的管理行為。
事實上,管理者應該分析,為什么自己認為好的要求、制度,團隊沒有執行的動力?是不理解?還是理解了沒有意愿?還是錯誤的理解?
因此,管理者自己應該反思,我該如何做才能讓下屬團隊能遵守我所下達的要求、制度?
否則,就只能一昧責怪下屬,而下屬的“腹誹”卻從沒浮出水面,看似很強硬,可實際是管理者的情感強度脆弱,看不到自己的問題,更不敢正視現實,無法接受與自己看法相左的觀點。
現象2
繼續任用不合格的人員
老胡遇見過至今印象很深的例子,一家企業的財務總監,居然缺乏基本的財務體系知識和技能,唯一的優點就是老板信任,因為從創業開始就跟著老板做會計和出納,處理關鍵的財務事項。
現在公司做大了,一年十多個億的業務,要求財務管理不是簡單的會計和出納,包括對外融資、公司理財、資金歸集管理、現金流管理等,越來越專業。
但這位財務總監卻從來不學習相關知識,連基本的杜邦體系都毫無了解,經常舉著老板的大旗對其他高管非常強勢,甚至絲毫不講道理。在她身上,發生了無數從高管到員工都吐槽的事。
例如:員工績效工資層層審核后,她覺得高了就會挨個質疑,最后導致整個公司工資晚發3天;老板簽完字的高管報銷單能在她手上壓半個月之久;引進一個財務經理,不到一周時間就被罵走;… …
每次公司開董事會、經營會,所有的人都提起財務總監一肚子氣,集體要求換更專業的,既有管控能力也有服務意識的職業人士來擔任財務總監。
可老板總是皺著眉頭說:“她已經跟了我17年了,沒有比她更了解我們的,性格上我慢慢跟她說,大家也包容一下,找外部的財務總監風險很多。”
這樣的案例其實非常多,每個企業都能找出幾個不稱職甚至對組織產生傷害的人,卻受到上級“保護”。這就是管理者缺乏情感強度,情感上的脆弱讓他掩蓋了現實,無法作出合理的決策。
無論是緣自上級與其的私人情誼,亦或其他不為人知的各種顧慮,都會導致整個團隊的價值導向、文化氛圍等在這種“保護”下被傷害。因為所有的人都會被這種行為教育:與上級的個人關系重要性大于對組織的貢獻。
由于情感強度的弱化,管理者不會去判斷自己的做法是否務實,而團隊卻真切地感受到了不合理。此時,情感強度不足的管理者們卻總是習慣性地去找理由,或者回避。
情感的脆弱,會讓管理者陷入人際關系的漩渦,會讓其產生盡量避免沖突的心理,產生延遲決策的情況,最終造成團隊消極、充斥不信任感的環境。
事實上,每個下屬都希望自己的上級能夠睿智、果斷、務實、正直。
我們必須要明白,作為管理者,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情感強度。當你面對現實問題時,無論自己喜歡與否、高興與否,都要去面對,并且有勇氣去接受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有勇氣去面對團隊中出現的分歧,而不是利用脾氣、抱怨或者“無為而治”來遮掩自己的情感強度弱點。
記住,如果一位管理者,總是不希望發生讓自己感到不愉快的事,那他一定是不合格的,因為他的情感強度太脆弱。
很多企業都倡導管理層的領導力塑造,輔以大量的心態、技能、考察等,的確,一番培養下來,能力大幅提升、眼界大幅提升,可真正關于管理者的情感強度培養卻沒有提及。
最優秀的管理者,一定不是組織中智商最高的人,也不是最懂行業的人,更不是最具有專業技能的人,而是具備一種力量的人。
老胡認為,這種力量包括三種要素,也是修煉情感強度的重要因素:
1.言行一致:坦率與真誠;
只有管理者能做到坦率與真誠,真正的表里如一,才能讓下屬信任,才能讓他們明白你倡導什么、反對什么,旗幟鮮明。
在這樣言行一致的基礎上,管理者得到了團隊的信任,彼此理解,其情感強度就能不斷加強,減少進行決策時的顧慮,敢于應對可能的個人因素而進行人事的調整。
2.察覺控制:自我認知與反思總結,對自我行為負責;
坐上高位的管理者,不可避免地在“自我”這一項會較為強大,但這并不妨礙對自己進行正確認知。切勿認為自己是完美的,甚至明知錯誤的決策也要堅持下去,“太過于愛惜自己的羽毛”就是情感脆弱的一種表現。
管理者不斷的自我認知,不斷進行反思總結,就是修煉自己情感強度的過程。
只有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并能夠發現別人的優點,才能做到在團隊中“不恥下問”,真正地走入團隊中,真正地將管理者的目標轉化為團隊要做的事。
否則,管理者“扔出”目標和要求,下屬去執行,接著管理者進行評價(往往是負面的績效扣除和批評),永遠都在看待別人的問題,團隊哪里來的活力?
3.現實態度:傾聽意見與開放的學習態度;
一旦做到了前兩點,管理者就會擁有現實態度,也就是敢于面對現實,能夠承認自己并不知道所有的答案。
開始傾聽意見,且可以隨時隨地向任何人學習,只要有利于基于事實的問題解決。團隊能真切地感受到這種傾聽并非做樣子,而是帶著真誠和尊重,從而激發更多的建議和想法。
優秀的管理者塑造領導力,并不是多么有權勢地指揮行動,而是在組織中從上到下親力打造出一種氛圍:敢于收集讓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信息(例如員工對新制度的抵觸想法)、敢于直面自己的錯誤和不足,減少人際關系的影響,作出讓團隊信服的決策。
這三種要素每個人都能看懂,但要修煉卻要在每天進行總結和修正,這需要長久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