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騰訊沒有夢想》一文的作者可能是一個資歷尚淺的媒體人,也可能只是一個熱愛商業研究,但對商業現象背后的商業本質缺乏深刻理解的初學者,其講的夢想并非真正的夢想,而是企業經營的大忌,即戰略與業務上的貪婪。企業戰略不同于戰術,戰略要敢于舍棄一城一池,而不是錙銖必較,這是最基本的商業常識。
2014年11月20日,在烏鎮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曾公開表示,“我每天起得特別早,可能5點多就醒了。我很著急,著急機會太多了,不可能全部都做,我得決定把哪些機會放棄,聚焦做一些自己真正擅長和喜歡的東西。”
李彥宏當時“著急機會太多了”的講話引起現場觀眾一片哄笑聲,但他說的卻是真心話。因為對于百度這樣一個人才、資金實力都頗為雄厚的企業,最難的不是缺少機會,而是如何對諸多有誘惑但不屬于自己的機會說No。
李彥宏談到的其實是企業戰略選擇的問題,企業戰略的核心就是業務取舍,也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如果萬科不是早年舍棄商超、飲料、影視娛樂等多元化業務,專注于精品住宅地產,也就不會成為全球第一房企。如果萬達不是當年舍棄住宅地產業務,轉型專注商業地產,也就不會成為全球最大的不動產企業。
馬云、馬化騰、劉強東、丁磊、王興與程維等互聯網行業的企業家們也一樣,他們每天都面臨著很多機會,如何對機會進行取舍也是他們最焦慮的問題,如果不能對一些不屬于自己的機會保持克制,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災難。
1
2018年5月6日,有一篇名為《騰訊沒有夢想》的文章在互聯網上傳播,之后又傳出一張馬化騰微信回復該文的截圖,馬化騰的微信回復迅速激起千層浪,使得各路媒體紛紛以這篇文章和這個截圖為素材跟進報道,展開了一場廣泛的,關于騰訊有沒有夢想的論戰。
騰訊,是中國當下最成功的企業,而夢想又是一個最能挑動公眾神經的詞匯,當騰訊與夢想這兩個詞匯組合起來,便產生了巨大的話題性。
《騰訊沒有夢想》一文在開篇就武斷的寫道,“騰訊正在喪失產品能力和創業精神,變成一家投資公司。這家快20歲的公司正在變得功利和短視,他的強項不再是產品業務,而是投資財技 。”
其對騰訊批評的核心是騰訊喪失了產品能力和創業精神,那么騰訊是否真的喪失了產品能力和創業精神呢?
如果讓中立的公眾去選擇誰是中國最具有產品能力的互聯網公司,是阿里?百度?網易?京東?滴滴?美團點評?今日頭條還是騰訊?我想多數人最后的答案大概率都是騰訊。
除了擁有PC互聯網時代最成功的產品**與移動互聯網時代最成功的產品微信,騰訊還在網絡門戶、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網絡音樂、網絡文學、網絡郵箱與手機應用分發等領域全面領先。
騰訊最初在上述領域并不具有先發優勢,最后都實現反轉,很大程度正是源于其領先于競爭對手的產品能力與創新思維。
如果將騰訊這樣一個企業定位為喪失了產品能力與創新精神的企業,也太過牽強了。
《騰訊沒有夢想》一文對騰訊喪失產品能力與創新思維的批評,很大程度源于作者對今日頭條與抖音的推崇備至。其寫道,“即便在騰訊定義為主業務的社交連接和數字內容領域,在算法時代面臨頭條和抖音的挑戰時,也顯得非常手足無措無法有效應對。而在信息流之后,字節跳動(頭條)又打贏了短視頻戰爭。”
不可否認,今日頭條憑借信息流與短視頻業務異軍突起,張一鳴也確實是一位不錯的產品經理,但這并不能成為批評騰訊喪失產品能力的理由。我們暫且先不提今日頭條、抖音相比**與微信,在產品價值、用戶價值與商業價值上的不可同日而語。
每個企業有每個企業的核心戰場,一個企業不是所有的機會都要抓住,所有的業務都要親自去做。另外,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基因與能力圈,不是誰都可以做好所有的業務與產品,阿里巴巴沒有做成來往,百度沒有做成百度外賣,這是因為社交、O2O既不是阿里巴巴與百度的核心戰場,也不是它們的企業基因與能力圈。騰訊也不是神,不可能覆蓋所有的業務,也不可能所有涉及的業務都能做成功。
最重要的是,今日頭條與抖音的商業模式,都是以算法的名義來行使著一些并不道德的商業行為,已經被被政府多次嚴厲管制。
騰訊是不可能做出今日頭條與抖音這樣的產品的,就如同阿里巴巴也不可能做出拼多多這樣的社交電商一樣。
很多專家批評說這是因為騰訊與阿里巴巴這兩個巨頭的大企業病導致的組織低效與創新退化,其實這種經常用來批評大企業,看似正確的觀點并不正確,其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今日頭條、抖音與拼多多作為初創企業,光腳不怕穿鞋的,最大化的利用了在道德上有很多瑕疵,但更能取悅用戶的商業模式,實現野蠻成長,這些手段是初創企業在野蠻生長階段可以用的,但是騰訊與阿里巴巴這種量級的企業不會去做,不能去做,政府政策、社會輿論與企業價值觀倫理也不允許它們去做。
所以對于今日頭條、抖音與拼多多等本來就大打法律擦邊球,依靠媚俗或者依靠低價取悅用戶的產品,騰訊與阿里巴巴即使選擇跟隨,也都會做的非常陽春白雪,而失去這類產品對特定人群的吸引力,注定不能取勝。這就像一個人,在生存都無法得到保障的時候會選擇違背道德或者違背法律鋌而走險,而一個人在功成名就后,便會選擇去做社會公益,竭力為自己洗白,不再鋌而走險。
因為騰訊沒有做出打敗今日頭條和抖音的產品,作者批評"騰訊對于更長遠的更具開拓性的事情、什么是下一個大市場的關注和投入是明顯不足的"。
但對于騰訊來說,以技術之名作惡的今日頭條與抖音,根本不是什么開拓性的業務,也不是什么下一個大市場,更不具有更長遠的價值。如果騰訊真的做出與今日頭條與抖音一樣利用技術去作惡的產品,反而是其在業務與價值觀上的倒退。
2
2011年初,3Q大戰促使馬化騰對騰訊的戰略進行了重新思考,其最終決定騰訊不再過分追求封閉或內生增長模式,而是把重復的、不盈利的、前景不好的、不擅長的統統砍掉,交給其戰略投資的各垂直領域的專業企業去運營。
這是騰訊發展歷史上最偉大的戰略選擇之一。
這種選擇一方面源于外界對騰訊抄襲與壟斷的批評,另一方面源于騰訊在搜索、電商與生活服務等非核心戰場領域表現的有心無力。在這次戰略選擇背后,馬化騰深刻的理解了企業一定要專注于核心戰場,有所為有所不為;也理解了作為一個生態型企業,必須學會與其他企業共生共贏,而不是四處樹敵,在所有垂直領域都與對手正面沖突。
所以,騰訊相繼戰略投資了京東、滴滴、美團點評、58同城與搜狗等各領域的專業公司,這些企業都擁有非常出色的領導人和團隊戰斗力,同時借助騰訊的資本與流量支持,很快都成為各垂直領域最優秀的頭部企業。
《騰訊沒有夢想》一文借此批評騰訊正變成一家投資公司,擅長投資財技,過分關注短期ROI的投行思維,這是對騰訊戰略的嚴重誤讀,也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騰訊在產業投資領域雖然極具眼光,投資了很多的成功企業,但其首先還是一家在社交與內容領域全面領先,2017年營收2377.60億,盈利724.71億,市值超越3萬億人民幣的實業公司,其所有的戰略投資只是服務于核心主業。
自建與投資并購,是企業推進戰略的兩個重要方式,缺一不可,蘋果、微軟、谷歌與亞馬遜等全球最優秀的企業無一不是將二者很好的結合。
騰訊放棄自營不是核心戰場以及自己并不擅長的業務,轉而通過戰略投資去扶持各垂直領域的專業企業,這不僅不能成為批評騰訊的理由,相反這是騰訊極為正確的戰略選擇。
在搜索、電商與本地生活服務等非核心戰場,騰訊歷史上的慘痛教訓已經證明其不可能贏得這些領域的勝利,相反會因為分散精力而影響主業的發展。如果騰訊不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而繼續在搜索、電商、本地生活服務與短視頻等領域多線作戰,一方面會讓馬化騰精疲力盡,將騰訊拖入泥淖,另一方面還有可能使騰訊在慌亂中,錯失掉微信這個主戰場最重要機會。
戰略投資京東、美團點評與滴滴取得的巨大成功,不僅沒有削弱騰訊的核心能力,還幫助騰訊在社交與內容領域的護城河之外,構筑了第二條護城河。一方面形成了對阿里巴巴的有效遏制,另外,京東、美團點評與滴滴的交易入口,還讓騰訊培育了微信支付這個極具威力的核武器。
《騰訊沒有夢想》一文還以騰訊視頻為例,認為騰訊沒有放棄騰訊視頻的決定無比正確,以此來證明騰訊對外投資戰略的錯誤。在這一點上,作者也缺乏更深入一層次的思考。
網絡視頻并非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其廣告收入、會員收入很難覆蓋成本與費用,騰訊在網絡視頻業務上消耗巨大。如果當初騰訊選擇將騰訊視頻與優酷土豆合并,成為優酷土豆的控股股東,那么阿里巴巴將錯失優酷土豆這個視頻領域最重要的棋子,而騰訊將在視頻領域一家獨大。另外,古永鏘作為短視頻領域的專家,如果由其帶領優酷土豆幫助騰訊在視頻領域沖鋒陷陣,未必不是一個更好的結果,今天有可能根本沒有今日頭條在短視頻領域的機會。
專業,專注,聚焦核心戰場,這是企業取得成功亙古不變的規律,任何一個企業都不能忽視。
《騰訊沒有夢想》一文的作者可能是一個資歷尚淺的媒體人,也可能只是一個熱愛商業研究,但對商業現象背后的商業本質缺乏深刻理解的初學者,其講的夢想并非真正的夢想,而是企業經營的大忌,即戰略與業務上的貪婪。企業戰略不同于戰術,戰略要敢于舍棄一城一池,而不是錙銖必較,這是最基本的商業常識。
3
5月6日傍晚,關于騰訊有沒有夢想的論戰又突然峰回路轉。
某微信公眾號發表了一篇名為《騰訊的夢想其實是我PS出來的》的文章,文章作者親承馬化騰的微信回復截圖是他PS出來的,“創業者也是人,同樣八卦,同樣崇拜大人物,所以我花了幾分鐘構思,p了下面這張圖。”
文章作者之所以造假這張截圖并散播出去,目的就是為了做試驗,證明自己超強的策劃與運營能力。在文章中,作者還不無得意的透露,這張造假截圖走紅后,其還利用這張截圖去撩了多個行業大V,借此建立聯系。
5月7日早間,《騰訊沒有夢想》一文的作者也在自己個人公眾號更新了一篇新文《騰訊成就了很多人的夢》,炫耀戰果。作者在文章中寫道“人生第一篇百萬+,紀念一下。騰訊沒有夢想,騰訊成就了很多人的夢想。我想做的事情就是去每家牛逼公司門口插桿旗幟,我寫過。”
兩位作者的炫耀性文章,讓很多參與這場論戰的人哭笑不得,一位作者造假微信截圖的目的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策劃與運營功力;另一位作者牽強附會的寫下《騰訊沒有夢想》,其目的就是“去每家牛逼公司門口插桿旗幟,我寫過”。
總之,兩位作者的目的都是為了證明自己很牛逼。這讓我們感到憂心,如果以后有更多的作者炮制出《百度沒有夢想》、《阿里沒有夢想》與《華為沒有夢想》,再有更多人的配合制作出李彥宏、馬云與任正非的微信截圖,那我們還敢相信網絡上流傳的一切嗎?
這讓我想起狼來了的故事,這兩位作者就像那個撒謊的放羊小孩。
如果只是兩個小孩子私下惡作劇也罷,而作為成年人,兩位作者都各自懷著自己的私心,利用公共媒體造了一個彌天大謊。但這并不好玩,這種行為是當下自媒體人的一種病,得治,否則害人害己。
言論自由是有限度的,很多時候,我們責怪政府限制言論自由,但現實中言論自由卻經常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濫用。當言論自由一旦被濫用,政府一定會加強管制,受損的是中國整個新聞界以及無數老實本分的內容創業者。
在新浪微博時代,一些不負責任的大V懷有私心,濫用言論自由而導致政府加強對微博管制,導致微博由盛及衰,我們都還記憶深刻,歷歷在目。
4
騰訊有沒有夢想的論戰已經接近尾聲,我們發現,最后除了一地雞毛,這場關于騰訊有沒有夢想的討論并沒有給中國商業界帶來任何實質的啟發與意義。
夢想,不是幻想,也不是妄想,而是根據自己的資源與能力確定合乎情理的愿景,它應該是理性的,而不是虛無縹緲的。
也希望企業家、創業者、媒體人與社會公眾能更正確的理解夢想,也更懂得一些基本的商業常識,而不是打著夢想之名,而無視商業常識。
*本文作者劉學輝,來源于微信公眾號: 礪石商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