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平私人顧問服務,頭20年職業生涯,擔綱3種不同所有制知名大企業高管職位,深諳企業做大與老板發達之道;后10年研究經歷,成立自己的香港工作室,為中港兩地企業,提供專業私人顧問服務。現在愿意發揮余熱,為新世代企業經營者,承前啟后,少走彎路,超越父輩,繼續貢獻綿薄之力。歡迎以文會友billzhouhaiping@gmail.com
最近,我看到素有中國經濟怪才之稱的前重慶市長,也是現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黃奇帆的一個講話,說眼下中國股市的漲勢,并非匯市、貨幣及金融影響所致,更不是三架馬車(投資、進口及消費)帶來的利好,而是制度基礎正在開始轉變,帶來了信心的提升,和新的經濟氣象。
如果這一說法,有一定的權威性,則說明,這些年,國家大力推動的經濟轉型,以及供給側改革,至少在制度設計上,顯現出轉變的積極的信號。
可貴的是,兩會過后,這樣的觀點,由一位曾經在體制內工作過的高階政府官員兼學者型技術長官說出來,顯然是比較客觀、實事求是的。
為此,我就借著黃奇帆的觀點,對困擾了民營老板好一陣子的顧慮,方向性的迷惑,賺錢的動力到底在哪里,以及目前的整體形勢,該怎么分析,結合我的研究,談談一些看法。
在我看來,黃奇帆說得制度基礎的變革,出現造好的經濟氣象,我以為,有以下三個方面:
氣象之一:國家這次對實體經濟減稅降費的政策,一改過去的撒胡椒面的做法,一次性真金白銀落到實處的舉措,實在是壯士斷腕的制度性轉變。這在以前是沒有的。顯示出國家下決心放水養魚,改革財稅制度,真正扶持民營企業振作起來,推動實體經濟以及就業的舉措,是玩真的。
我這樣說,是有足夠的理由的:前不久,李克強總理在兩會結束時的中外記者招待會上的回答,基本上,把國家將為各類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解困松綁,減負降稅,在財政安排的制度上,有一個根本性解決之道,講得十分清楚。一句話,國家拿出1萬億也好,兩萬億也罷,并非拆東墻補西墻的權宜之計,而是在財政制度的設計上,有了一個可持續的了不起的轉變和創新。與過往不同,新班子治理經濟的理念,還是很有自己的一套的。
氣象之二:國家大力推動的“一帶一路”外向型戰略、雄安新區建設,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體現了國家層面上的前所未有的一次發展理念的戰略創新。僅是這三個國家項目的體量,如果加在一起,是一個什么概念?若能成功實現,無疑對確保GDP規模再翻一番,以及兩個100年的奮斗目標,和民族復興的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到最堅強的頂層設計保障。
而且,我看到新聞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意大利時,就“一帶一路”如何打通歐洲,鏈接更多的國家,已爭取到意大利正式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成員國,真是很了不起的重要成果。有了意大利這個歐盟第三大經濟體的合作伙伴,后面再爭取其他歐洲國家的支持,就變得容易很多。
不僅如此,我在香港,還看到世界各地的報端新聞,專門介紹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報道,以及粵港澳三地政府,在圍繞《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都動了起來,做了很多到位的宣傳工作,大灣區的名字,至少在民間輿論上,有了一個很大的知名度。我想,這都是國家推動這些重大戰略上的變化。
氣象之三:人民幣的國際化,以及新型的金融貿易戰,正隨著相當一部分國家的貿易結算,已決定正式使用人民幣,以及以馬云、任正非為首的中國民營科技新銳企業在海外的并購氣勢,未來的世界金融及貿易格局,或可能重新改寫。
尤其是前些天,我看到兩則消息,最鼓舞人心。
一則是《紐約時報》上看到的,說德國政府并不打算取消華為參加該國5G招標建設資格,這某種程度上,肯定了華為的5G技術,是過得硬的,基本排除了因為政治的因素,而繼續保留華為參與世界5G技術的公平競爭機會。
另一則是英國衛報的報道,說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金融企業螞蟻金服,近期,與英國百年歷史的巴克萊銀行,簽署合作協議,雙方深度合作,共同在英國發展電子商務的人民幣及英鎊的雙向支付結算服務。
這樣一些重大的事件,放在十幾年前,幾乎不敢想。但隨著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國力雄厚昌盛,以及中國日益融入全球發展格局,還會有更多的民營企業,為國家的新的戰略,做著更多了不起的事情,而國家的整體實力,無疑是民營企業最牢靠的定海神針。
有了實實在在的提升,就有了愿意做事的信心。而信心是最重要的。
只是2019的經濟轉型,與2008年的四萬億有所不同是:蛋糕要做大,眼睛向外看,里外齊聯動,搶占制高點。如果民營企業老板們,能搞清國家戰略的這個大趨勢,那賺錢的思路,應該大致清楚了。
那接下來,民營企業的發展機會,以及賺錢的思路,又在哪里?
首先,這兩年,國內經濟遭遇困境,減稅降費已成為拯救實體經濟的救命稻草,解決就業,創造新的工作機會,讓更多的人有事做,有工開,或許是國家和政府的重中之重。不開工,就沒有飯吃,開工是必須的。
要開工,必須有開工的意愿。機器一向,就會有成本。要么,國外訂單充足,要么內需市場強勁。這都是保證開工不會虧本,可以賺到錢的基本前提。如果沒有外單,那內需的剛性需求,則是開工的唯一機會。
我想,這個關鍵的時刻,地方政府不僅要減(費)降稅,鼓勵民營企業把工廠開起來,可能還要有些承諾,拿一些值錢的東西出來,比如部分工業用地,可否答應一定年限后,轉變土地使用性質,改商業用地,作為不賺錢的企業支持實體經濟的對賭承諾,這樣有保底的安排,或許是民營企業開工的一個重要考慮。畢竟,民企資產薄弱,現金流有限,沒有市場,開工就是死路一條。總之,主動進取,有人兜底,跟著國家走,總是沒錯的。
其次,2019廣義貨幣M2的發行總量,估計也不會少到哪里去,業已形成的這個龐大的房地產產業,涉及到眾多的國有上市企業,以及千家萬戶百姓,對不斷增長的財產性收入的期盼,游資多,總是好事,總會炒熱這個房地產。而且,目前炒房投資的人,越來越少,多半都是公司類型的投資者,以及有足夠耐心的投資人。
也正因為目前的這些房地產投資人,絕大部分都是一些“不差錢”的權勢人物,以及中產階級人士,哪怕你再有價無市,或有價有市,如果沒有賺錢效應,他也會一直捂著,不會出手的。一邊,房子多到就是不賣,一邊,有需要的租戶,卻找不到房子住,那只好繼續蓋房子,這個泡沫只會惡性循環下去。
所以說,國內的房地產價格,只會居高不下的,不大可能出現一夜之間的崩盤現象,空置率再高,人家也不怕。因為,都是閑錢買房,或是公司類的投資者。都指望著買了房,就水漲船高,等待著財產性收入。你不賣,她不賣,都抓在手里,價格就跌不到哪去。即便是泡沫,也會越吹越大,永遠不會爆棚的。
這讓我想起,日本的國債負債率,一直以來都很高,但政府一點都不緊張,為什么?因為,購買國債的90%的人,都是日本的國民,而不是機構投資者。而我們的房地產投資,跟日本的國債投資沒有多大分別。
所以,2019,對于熱衷于投資的民企老板們,還是有投資的機會,只是你投資的物業,是否能夠有效的盤活,能夠順應市場的需求,用購置的物業,滿足到創新者的個性化需求,一樣有賺錢效應的。
大家還可以想想,如果國家開始征收房產稅,房地產價格,是漲還是跌?猶如香港政府對樓市的辣招,是一個性質,不言而喻的。
想想,中國房地產產業差不多火了20年,保住了這個產業的上下游多少人的飯碗,以及它的巨大的資產溢價效應,加上貨幣年年增發,讓他不買房產,他買什么?似乎有點不切實際。
第三,中國消費全面升級,以及科技項目證券化時代已經來臨,使得更多的新銳企業,和民間的科研項目,有了創新業態模式的發展機會,和賺錢的可能性,特別是科創板的問世,讓更多的民間科技項目,把項目孵化的成果變為證券化的價值形式,得以成功創業,當然是天大的好事。
我說幾個明顯的例子:
一是類似美團(餓了嗎等)外賣的這種形式,已經開始動搖除奢侈品之外的傳統消費方式,幾乎把人們的日常消費模式一網打盡,總量大得嚇人,差不多成為壟斷的生意,雖然現在還是燒錢階段,但等到人們更加倚重這種外賣的不可或缺時,美團、餓了嗎等這樣一些創新銷售方式的企業,他們的自我定價權,早晚讓投資人得到滿意的回報。
二是移動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業務的廣泛運用,遍布幾乎人們所有的日常用(食)品的購買場所,快速支付以及便捷消費,完全滿足到80后90后,甚至千禧代年輕人的消費需求,這個每天都在發生的小結算業務,量可是大得驚人,隨著大數據的云計算的日益普及,將變得更加方便、簡單而安全。一句話,無論國家制定什么樣的管治政策,移動支付不可阻擋。
三是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新三板科創孵化項目,即將實現的孵化與證券交易對接的消息,第一次為民間的各類科技工作者以及投資者,有機會在國家的證券交易平臺,沒有任何交易門坎的真金白銀做生意,能把自己的成果變現,以及得到價值確認,這是幾十年來,沒有過的事。是天大的好事情。這將激發多少科技創新的激情,以及鼓勵更多的民間科技人士和投資人,進行新一輪全民創業的信心。
有買賣,就有信心,有信心,就有生意。只不過這次的全民創新,是過去的房地產生意的2.0版本,是新一輪一個涉及全民生活的財富運動。就看我們的老板們,是否從中看到賺錢的思路,以及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