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競爭強度提高
競爭強度是指產業內外企業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可以用競爭過程中參與者投入的資源來衡量。
目前,幾乎所有產業的競爭強度都在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競爭主體變化
很多企業的競爭已棋至中盤,到了剩者為王的階段。參與競爭者都具有較大的規模和較強的實力,一些新興產業(互聯網、高新技術等)已然是巨人的游戲;一些傳統產業除了“剩者”之外,還有強勁的“野蠻人”進入,進行降維競爭。
此外,過去的競爭,多是單個企業的競爭,而現在則是群體(戰略群組)之間的競爭乃至生態聯盟之間的競爭。
2.競爭資源增加
一些產業的相關競爭主體在競爭中投入資源的規模、結構、屬性都與以往不同。資源投放動輒百億計,甚至千億計。
有些成長中的高新技術企業(并非華為那樣的領導者),擁有的博士研究生多達數千人。
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對獨角獸的追逐,使大量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相關領域。
3.競爭手段豐富
以往,競爭主要發生在線下,現在已延伸到了線上。以往,競爭主要依托固定終端,現在則依托無線終端。
總的來說,現在的競爭是全場景、全通路、全網絡的立體競爭。
4.競爭空間范圍擴大
我國許多企業過去主要在國內市場與國內企業競爭,現在則在全球范圍內與國際企業競爭。以往企業供應鏈、通路鏈的布局主要限于國內,現在則需有全球視野。
5.競爭優勢難以建立
在信息和要素充分流動的情況下,企業很難形成相對穩固的成本優勢或差異化價值優勢(顧客價值增量)。換句話說,具有競爭壁壘的企業并不多見。
目前,許多產業、市場(尤其是互聯網領域)的競爭格局是:寡頭領先者擁有的資源越來越多,它們在超越競爭者的路上越走越遠(如阿里、騰訊等),但是絕大多數競爭者生態位越來越狹窄,生存資源越來越稀缺。
02 競爭速度加快
目前,一些新興產業和市場就像快速轉動的氣旋,裹挾著企業,使之快節奏運行。
而企業運行速度加快,則會驅動氣旋更快地前進。即使屬于傳統產業和市場的企業,隨著競爭的加劇,也在提高運行速度。
1.企業和品牌的領先時間縮短了
在新興產業和市場領域,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三兩年”;而在傳統產業和市場領域,近年來有一些領先很久的品牌,也被新生品牌超越。
2.成長過程縮短
以往企業從小做大需經歷相當長的時間—少則八年、十年,多則數十年;但在新興產業和市場領域,在資本的推動下,一些新生代企業快速集聚所需資源,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爆發性增長,甚至一舉成為市場領先者。
當然,許多企業和品牌“興也勃焉,亡也忽焉”。
3.價值鏈運動速度加快
幾乎所有的企業為了獲取市場先機、超越競爭對手,都在提升價值鏈的運行速度和效率,具體表現為產品/服務生命周期縮短、訂單回應期縮短、資金及存貨周轉加速……
休閑裝的快時尚模式正在向其他領域(家電、手機、食品等)蔓延。
4.產業整合加速
近年來許多企業整合和集中度的提高有加速跡象,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許多產業進入了成熟期。
從市場角度看,這些產業所屬產品品類(服務)的有效需求增速下降,甚至出現了零增長和負增長。
二是產業中的部分領先者及挑戰者在外部市場環境不利的情況下,以攻擊性態勢爭奪產業中弱勢競爭者的市場份額。
03 不確定性增加
互聯網時代,幾乎所有的系統和事物的確定性都在下降,“黑天鵝”頻頻出現。
這既與有關系統的脆弱性、不平衡性有關,也與社會要素的流動性和聚集性有關,同時還與互聯網網絡式傳播機制有關。
1.環境變化難以預測
一些企業不知道外部環境將來會發生什么,也不知道一些事情未來可能發生的概率大小,因此不敢向未來下注,缺乏戰略性長期行為。
同時,許多企業經常在無法預判和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與跨界者、替代者,以及新(黑)科技、新商業模式不期而遇,遭遇來源不明、特點不清的競爭者的沖擊。
2.系統中局部的細小變化引發全局性變化
這是復雜系統的自組織特點。某個邊緣變量通過相關系統的自發、自為機制,有可能使產業和市場的某些領域或方面發生結構性、整體性的調整。
這種情形(對企業來說,有可能是正面效應,也可能是負面效應),經常不在企業的預估范圍之中,其過程也不受企業控制。
3.小概率事件變成較大概率的事件
一些企業為什么感到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呢?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以往極少發生的小概率事件(或較小概率事件)現在經常出現,例如一年內下了百年一遇的大雨。小概率事件的概率變化,往往是系統突變及重大變化的征兆。
如果某地區化工產業連續出現嚴重安全事故,那么其準入規則、安全標準、工藝方法等都有可能發生重大調整和變化。
04 需求側地位提升
需求側地位提升,主要是就消費品領域而言的(中間工業品領域情況較為復雜)。
近年來,隨著新生代消費者(90后、00后)成為市場主力,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消費文化的變化,需求側出現了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新現象。
1.魔方式消費者結構
魔方有三個維度:一是收入維度,二是生活方式維度,三是消費場景維度。
在這個三維空間里,細分的需求集合(魔方上的小方塊)不斷增加。細分動力一方面來自三維數軸的延長,另一方面來自原有需求集合的再細分(原先的一個方塊變成兩個甚至更多的方塊)。
2.供需之間信息和知識不對稱減少
互聯網是知識和信息流動的平臺。在這一平臺上,有關產品和服務的信息和知識很快被傳播和共享。
同時,與“粉絲”機制有關,有些年輕消費者對喜歡和心儀的品牌及產品/服務如癡如醉,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資源進行鉆研,使自己變成了相關領域的專家。
3.個體消費者的虛擬組織化
這里的組織化并不是指消費者協會等機構把消費者組織起來,而是指消費者通過互聯網自發形成社區和社群。在虛擬組織和社群里,部分消費者則成了意見領袖。
4.符號化消費
新生代消費者生活在二次元的世界里,對符號有強烈的依戀和興趣。
對他們來說,符號是審美對象,是情感投射,是自我認同以及社交紐帶。符號化消費,意味著符號在各種消費產品上的廣泛應用。
5.消費者流量分布碎片化
一方面,不同的消費人群棲身于線上線下多個場景;另一方面,同一消費人群根據消費動線以及顧客價值鏈穿行于線上線下不同空間。
顧客流量分布碎片化,增加了企業/品牌連接消費者以及經營顧客資源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