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每個人都會失敗、犯錯。但是,由于我們都是在不斷失敗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即使失敗也沒有必要沉浸于悔恨之中。過去的失敗,反省之后就堅決把它忘掉,將精力投進新的工作。對挫折和災難抱正面的態度,才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一、人生就是磨練自己的靈魂
一個人不管積累了多少財產、地位、名譽,都不可能帶往那個世界。當死亡來臨的時候,可以帶走的東西只有一樣,那就是“靈魂”。
在我看來,死亡并不意味著終結。而是把今世創造的所有東西統統舍棄,只帶著自己的靈魂出發,開始一段新的旅程。
如果是這樣,那么,帶著比出生時略為美好、略為高貴的靈魂死去,這就是人生的目的。
我們所遭遇的各種各樣的考驗,都是對我們靈魂的磨煉。
所遭遇的考驗,都是對我們靈魂的磨煉
有時候,我們會脫離正道,這時就要認真反省,繼續努力向前。正是在這個不懈努力的過程中,才體現了我們人生的目的。
我們要把人生看作磨煉靈魂的修煉場,不懈地努力、再努力。
這樣,作為人生的旅人,我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意義,才能度過一個豐富多彩、碩果累累的人生。

二、人生理念不可扭曲
所謂理念,就是把作為人應該做的正確的事,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
就是要正直,不可騙人;要勤奮,不可懶惰;要謙虛,不可傲慢;要勇敢,不可卑怯等等,這些都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道德觀。
企業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已到了破產的邊緣,稍稍干點兒壞事沒關系吧”,人就會這么想,就會扭曲理念。
一方面有理念這個基準,另一方面,在企業并不危急時,有人覺得“理念稍稍偏離一點兒不要緊吧”,結果做了違反理念的事。
他們當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干了壞事,所以“雖然稍稍脫離了理念,但這么一點點的偏離應該被允許吧”,在這種想法下,做了不好的事。
理念一旦偏離,就會以偏離的理念作基準。然后,再繼續偏離。如此這般,就會離最初確定的理念越來越遠,但當事人還以為自己是在遵循理念。
只要一次破壞理念,以后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犯同樣的錯誤。
認為理念不容扭曲,我依據理念經營至今。我經常對公司的經理們徹底地講述這樣的道理:
“也許有人覺得,根據情況不同,按投機主義的原則,隨意改變對理念的解釋,并非壞事。
然而,按偏離了理念的基準辦事,部下就會認為這是正確的。稍稍偏離理念無所謂,這種言行就會成為風氣。
企業出現舞弊丑聞,始作俑者并非一開始就是壞人,就是‘稍稍違規、稍稍偏離沒關系吧’,這樣一點一點違背理念積累的結果,就會腐蝕企業。
老實人吃虧,老老實實干,企業可能垮臺,所以干點兒壞事是不得已,出于無奈。因為抱有這樣的心理,人們就不知不覺、心安理得地干起了壞事。”
所以理念必須執著地遵守。
在人生中,“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必須嚴格遵守這樣的原則,嚴格達到“執著”的程度。
因對自己不利,就改變基準,放棄原則,最終就會走上錯誤的人生道路。
所謂“執著”的生活態度,并不是頑固不化,而是一種認真的生活態度。對于采取認真的生活態度的人,即使一度破產,也一定能重新站立起來。對這樣的人,上蒼絕不會棄之不顧,必定會出手相助。
對于認真正直的人,上蒼一定會眷顧。如果你想度過一個美好的人生,那么首先你的心中一定要充滿美好的思想,一定要認真地工作和生活。


三、人格重于能力
不言而喻,對企業而言,人是財富。所以人員聘用和人事管理是經營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但是,沒有什么問題比人的問題更難處理,這也是事實。

其中最讓經營者頭痛的問題是:“到底是能力重要還是人品重要?”
關于這個問題,如果是說“選能力還是選人品,二者必擇其一”。那么,我會毫不含糊地回答:“人品最重要。”
比如,有一位精通會計、很有能力的人,但他心術不正,很自私,對利益反應敏銳。這樣的人會干出什么樣的事呢?正因為聰明,他就很可能利用管理上偶然的漏洞,巧妙地進行財務操作,通過舞弊獲取私利。這類事件屢見不鮮。
能力這種東西,由于駕馭它的人的“人格”不同,既可以向好的方面發展,也可以向壞的方面發展。所以人格比能力更重要。
之所以這么講,是因為在京瓷還是中小企業的時候,看到那些吸引了許多優秀人才的企業,我不免羨慕感嘆:
“與那家企業比,到我們這兒來的盡是些腦子不靈活的人,這樣下去我們的企業能發展壯大嗎?”我不禁嘆息。
一旦有才華的能人進來,就寄予極大的期望,不斷讓他們做事,培養他們。我記得這期間,對那些頭腦略為遲鈍的人我就有點兒瞧不起。
但是,有好多次,我對這些能人的期待都落空了。
或許是因為人品上有問題吧,能干的人往往自以為優秀而翹尾巴,看不起別人。他們露骨的傲慢態度破壞了公司的氣氛。
而且同行業的其他公司用稍高一點兒的工資引誘他們,他們就會毫不猶豫甩手而去。這樣的事有過很多次。
在這一點上,那些頭腦略為遲鈍但人品好的人,因為遲鈍,心態就很謙虛,即使最底層的工作也會默默地拼命干。
這樣的人通過多年的積累,不知不覺之間,能力提升,工作出色,成長為優秀的人才,這種情況為數不少。
正如俗話所說:“沒有可以勝過努力的天才。”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提高的,實踐又讓我產生了這種新的認識。
從這樣的經驗中,我感覺到:“從長遠的目光來看,比起那些半吊子的所謂優秀人才,倒是頭腦略為遲鈍但拼命努力的人可以從事偉大的工作。”
現在我更加對這一點深信不疑。
對那些真正為公司著想,一心想要為公司作貢獻,認真誠實地埋頭工作的人,我現在比誰都珍惜。
這樣的人,不管公司發生什么事,也不管外界怎么引誘,他都穩如泰山,毫不動心:“我就喜歡這家公司。”在支撐企業這一城堡的石墻縫隙中,填進加固石墻的閃閃發光的小小的頑石,他們就愿意充當這樣的角色。
有韌性、肯努力的人,通過長時期的工作,在磨煉了人格的同時,也提升了能力,到了晚年就會綻放大朵的鮮花——我想,所謂人生就是這樣吧。

四、愛己乃不善之最也
我所尊敬的同鄉大前輩西鄉隆盛在他的遺訓中說:“愛己,乃不善之最也。”
這是為建立明治維新政府竭盡全力的南洲,對當時醉心于私利自欲的領導人所發出的警示。同時,他還說了下面一段話:
“不惜命、不求名、不謀官位、不圖金錢的人物,不好對付。但不同此等人物患難與共,則國家大事難成也。”
“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內,只有能夠徹底拋棄私心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這句話凝縮了最重要的思想,不僅對經濟界,而且對政界、官界、各行各界都適用。我堅信,領袖的必要條件就在于克己奉公。
如果你真想經營好你的企業,那么一定要盡可能的讓員工們感到幸福,盡量多為社會做貢獻,具備這種光明正大的大義名分非常重要。
只想著自己賺錢,把從父輩那里繼承的家業做大,光憑這種只以自我為中心的愿望,員工們是不會心甘情愿努力工作的。
如果被私心雜念所束縛,就看不到問題的本質。反過來說,提升心性、達到純粹的精神狀態,就不會產生錯誤的判斷。
結論就是,不以“賺錢還是不賺錢”這種基于私利私欲的判斷標準去處理問題,而是具備“貫徹做人的正確原則”這一普遍性的判斷基準,這樣公司就會順利發展。
我認為,領導人應該具備的人格素質中首先是謙虛,越有才能越應謙虛和正直。進一步說,就是不要把自己個人看得過重。

也就是說,領導人應該大公無私,把個人利益暫且擱在一邊,必須思考集團的幸福是什么,并為此而采取行動。

五、煩惱是活著的證據
“團結一致,為社會為世人作貢獻。在此,同志們歃血為盟!”27歲創立京瓷公司時,我和7名血氣方剛的伙伴,寫下了這樣的誓言,然后共同署名,割破小指按上血印。
我從年輕時就思考:“人活在世上,總要為社會、為世人作一點兒貢獻。給人一句親切的話語,用笑臉待人接物等等,哪怕很細微的事情也行,讓周圍的人感到‘有你在真好!’這種生活態度很重要,人生的價值也在于此。”
我的心靈導師是在京都西南的圓福寺的西片擔雪法師。現在他是臨濟宗妙心寺的管長,擔雪法師在學生時代,是在幫我創建京瓷的恩人西枝一江先生家里邊幫工邊學習的“書生”,由于這層關系,我們相識了。
后來他成了高僧,卻仍然樂于傾聽我這個俗人提出的問題,并予以指教。承蒙他的好意,我碰到困惑的事情就常去拜訪他。
擔雪法師給我的指教當中,現在還記憶猶新的是:1985年京瓷的人造陶瓷膝關節因有違反《藥事法》的嫌疑而遭受指責的時候。
當時陶瓷股關節已經獲得日本厚生省(現厚生勞動省)的認可。因為陶瓷材料與人體具有親和性,所以治療效果上佳,深受因病患或事故喪失部分身體機能的患者歡迎。
因此,整形外科的醫生提出強烈要求:“希望膝關節也要做出來。”
但是,即使用相同材料制成的人造骨、人造關節,在用新的形狀和新的尺寸制作時必須分別獲得許可。
京瓷的負責人說“請再等兩三年”。但在提供臨床試驗的階段“因效果很好,想繼續使用,患者急著要用”,這種呼聲高漲。
經不住醫患的熱情要求,出于這種里他的愿望,我們提供了膝關節,結果卻招致批判:“京瓷未獲許可就制作人造關節,想靠這種買賣賺錢。”
京瓷的出發點是“為社會為世人做好事”,媒體卻“集中炮火”,狂轟濫炸。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這時,我的雙腳自然地向擔雪法師那兒走去。我向他訴說心中的苦惱和委屈,我原以為法師會把我安慰一番。
不料他卻像往日一樣,泡好茶,說一聲“請吃點兒饅頭”,微笑著說了讓我感到很意外的話:
“那是沒辦法的事,稻盛君,煩惱是活著的證據,死了就碰不到那樣的事了。這不是好事嗎?遭遇災難就是消除過去所作的‘業’,過去有什么‘業’不知道,但這種程度的災難就能把‘業’消除,該煮紅豆飯慶祝一番才對啊!”
這話真的拯救了我。
“過去的‘業’消去了,從今以后不再讓惡‘業’噴發,唯有行善積德吧!”
于是,我因挫折而一度委靡的心又重新振作起來,并恢復了前進的勇氣。

六、財富是社會托管之物
在對人生的思考中,我相信了“所謂死,就是把肉體擱在現世,而靈魂開始新的旅程”。于是,我設定自己的人生為80年,我將它劃分為:
從出生開始后的20年,是為踏上社會所作的準備期。接下來的40年,是為社會、為自我提升的工作期。最后的20年,是為死,也就是為靈魂的啟程作準備的時期。
在過去的人生中,我遭遇過各種苦難,也獲得過許多幸運。我想,在度過這波瀾壯闊的人生過程中,我與生俱來的靈魂很自然地得到了鍛煉和磨煉。
為靈魂的旅行,即為人生的新階段作準備,當我想到這一步時,我就決定要把更大的熱情傾注到為社會作貢獻的活動中去。
創建京瓷,隨著經營規模擴大,我成了大股東,企業上市后,沒想到我也成了世間所謂的富人了。
我對于工作有一種自負,總是極度認真,持續付出了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但讓我成為富翁,卻并沒有非如此不可的必然性,這不過是一種偶然的幸運。
如果不這樣思考問題,認為財富是靠自己的才能得來的,那自然就會去追求奢侈,或許因此就會讓自己腐化墮落。
而這違背我的人生觀,所以我產生了這樣的想法:
“我得到的財富,是社會委托給稻盛和夫這個人保管的,應該盡早歸還給社會。”
這種想法的具體體現就是“稻盛財團”和“京都獎”。
1984年我設立稻盛財團,并創立“京都獎”。現在京都獎的頒獎對象分尖端技術、基礎科學和思想藝術三部分,對那些在各自領域默默地付出努力,為世界文明、科學以及精神文化作出卓越貢獻的人頒發獎賞。
這個獎項到今年已經是第22屆了。從一開始就作為世界性的獎項為大家所認知。但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許多獲獎者把獎金用于社會公益事業。
比如用這筆獎金,電影導演安吉·華達在自己的祖國波蘭建立了日本美術中心;美國生物學家達尼埃爾·強生設立了熱帶雨林保護基金;宇宙物理學家林忠四郎發起了天文學會的林基金。
這些都是始料未及的。這種“善”的連鎖式傳遞從京都獎開始,對我而言,這是最值得高興的。
對從“為社會為世人”的愿望出發創立獎項的人來說,這是最為理想、最為難得的。
七、“極度認真”是我的人生信條
“人生真正的目的在于培育一顆充滿慈悲的、善良的、美好的心靈,即使微不足道,也要為社會為世人盡力,磨煉自己的靈魂。”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安寧的時代,雖然獲得了物質上的富裕,卻感受不到精神上的富裕,許多人似乎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目的。
正因為如此,我認為,現在我們必須直面“人為什么活著”這一根本性的問題。
不知饜足,無限度地擴展欲望,追逐財產、地位和名譽,這是人的本性。但這類東西無論占有多少也不會滿足,而且也不可能帶往另一個世界。
而不會消滅、能夠帶走的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靈魂”。我們會帶著靈魂開始新的征程。
如果是這樣,那么帶著“比出生時略為美好、略為高貴的靈魂死去”,這就是人生的目的。
我是這么想的。
那么,為了磨煉靈魂,具體應該怎么做才好呢?我認為,沒有必要進行特別的修煉,重要的就是每天都勤奮地工作,也就是釋迦所說的“精進”。
勞動絕不僅僅是獲得生活食糧的手段,勞動是戰勝欲望、磨煉心志、提升人格的崇高行為。
工作現場就是精神修煉的場所,每天全神貫注、拼命工作,就是磨煉靈魂的修行。
“每天都必須極度認真地生活。”這是我對員工和盛和塾塾生經常講的話,也是我自己的信條。

人生只有一次,一定要采取真摯的、冠以“特別”二字的認真態度,這種持續不懈的努力才能讓人生好轉,才能培育高尚的人格,才能把與生俱來的靈魂磨煉得更加美麗。
我抱著這種信念生活至今,為了能帶著自己美好的靈魂開始新的旅程,今后我還要繼續鉆研。我也祈愿大家都抱著這樣的信念去度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