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邊從巴西進口大豆一邊從歐洲進口小麥;
俄羅斯小麥豐收,烏克蘭減產;
墨西哥與美國轉基因玉米爭端升級
中國開拓巴西、南非玉米進口
印度延長小麥出口禁令;
越南下調大米長期出口目標;
巴西成為全球最大大豆出口國……
近期國內糧食市場有所波動,集中在小麥的收獲及麥價起伏上。而國際上有一則消息引發市場關注。″數據顯示,近日美國再次進口了約17.88萬噸的巴西大豆,其中有兩艘船只已經駛離了巴西港口,另個三艘也將于不久后駛出。″
大豆出口第二大國,向出口第一大國進口大豆,美國在打什么算盤?
俄烏沖突后,全球原有糧食貿易格局發生變化,許多糧食進出口國紛紛尋找新的來源和出口。俄羅斯將糧食出口重心轉向亞洲,頭部產糧國之間的貿易變得更頻繁,糧食貿易也更多元化。
美國是全球第二大大豆出口國,在我國進口的大豆中,美豆占比也不小。美國進口巴西大豆并非首次,今年4月份,美國不少壓榨商就已開始打起巴西大豆的主意。
主要原因是有利可圖。近期美國國內的壓榨率不斷走高,壓榨商們急于尋找豆源,而今年恰逢巴西大豆豐收。據預計,2022/23年度巴西大豆產量將達創紀錄的1.55億噸。由于倉儲及巴西國內需求有限,巴西大豆出口壓力激增。供應增長,價格自然下滑,據估算,不含運費的巴西大豆成本比美國近期運輸的大豆約便宜了1.09美元/蒲式耳。(在美國一蒲式耳相當于35.238升)
小麥:2023年全球產量創歷史次高水平,美國罕見進口歐洲小麥,印度政府延長小麥出口禁令
美國一邊進口巴西大豆,一邊還在采購歐洲小麥。
前不久,美國連續采購了數萬噸歐盟小麥。美國小麥產量在全球排第四位,出口量則僅次于俄羅斯、歐盟。美國采購歐盟小麥已實屬罕見,再加上連續買入巴西大豆,引發市場關注。
采購歐盟小麥的原因同樣是便宜。自黑海糧食外運協議續簽后,全球小麥市場擔憂有所放松,麥價走低。另一方面,此前烏克蘭糧食運輸受阻,大量烏克蘭糧食運往歐洲市場,擾亂了當地的正常糧價,使小麥價格不斷走低,并創下近一年多來的低點。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2023年全球小麥產量將達7.85億噸,將是歷史第二大產量,和4月份的預測幾乎沒有變化,略低于2022年的歷史峰值。
在歐洲,4月份大多數國家的充沛降雨改善了土壤墑情,提振2023年小麥產量前景。因此歐盟小麥產量預期調高至1.395億噸,但總體產量前景仍受西班牙、葡萄牙降雨不足的影響。
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國2023年小麥預計產量均較理想。例外的是烏克蘭,盡管天氣略有改善,有利于小麥作物生長,但是目前已經進入第二年的俄烏沖突導致小麥面積大幅減少,預計2023年的產量將遠遠低于五年均值。
在美國,由于普遍降雨不足,作物狀況比平均水平差,導致棄收和減產的風險增加。據美國農業部報告,全美農場主或將放棄1/3的冬小麥種植面積,達一戰以來棄收率最高紀錄。但聯合國糧農組織仍預計美國小麥產量達5100萬噸,主要是受種植面積激增的支撐。
印度政府將延長小麥出口禁令至2024年7月。印度政府高級官員日前表示,莫迪政府已決定將小麥出口禁令延長至明年7月,并限制私人企業囤積庫存。此舉顯然是為了控制國內食品價格。
去年印度食品公司僅收購1880萬噸小麥,同比降低53%,未能實現采購目標。由于去年3月份的熱浪天氣導致小麥減產,價格飆升,農戶以高于政府收購價的價格將小麥出售給私人企業。
而本年度截至目前,印度食品公司已收購約2400萬噸小麥,同比提高40%,將通過公開市場銷售計劃定期釋放小麥庫存。
玉米:巴西豐收、中國進口渠道多元化、美墨轉基因玉米貿易爭端升級
在今年的全球糧食市場中,巴西表現亮眼,不僅大豆豐產,玉米及食糖也成為全球市場供應的″頂梁柱″。今年巴西玉米產量預計將達歷史最高水平。在南非,持續有利的天氣條件也提高了玉米產量預期,官方預測南非玉米產量將達歷史次高水平。
不久前,繼巴西之后,南非玉米對華實現出口。我國玉米供應鏈″全球拼圖″正持續完善。推動形成美國、黑海等北半球玉米主產國和主產區與南美、南非等南半球玉米主產國和主產區互為補充的流通格局,有利于進一步平衡全球季節性、區域性供給波動。
中國能基本自給的糧食是稻谷、小麥等主食糧,其他糧食則靠進口來彌補不足部分。中國大豆進口量占世界的59%,玉米進口量占世界的14%,均居世界第一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21年的數據)。
中國玉米需求量的6%至7%靠從美國等國進口。今年春天,中國取消了大規模糧食進口訂單。美國農業部稱,中國取消了原本4月下旬至5月中旬進口的累計110.4萬噸美國產玉米訂單。這相當于美國全年面向中國實際出口量的7.4%。
此外,美國和墨西哥的轉基因玉米貿易爭端正在升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高級官員日前表示,美國與墨西哥在農業生物技術措施方面的爭端正在升級,將要求啟動爭端解決磋商機制,其中包括圍繞轉基因玉米進口禁令的分歧。
墨西哥每年從美國進口約1700萬噸轉基因黃玉米,其中大部分用于動物飼料。此前,墨西哥在2020年頒布法令,計劃在2024年1月前逐步淘汰轉基因玉米和除草劑草甘膦進口。
在美國施壓后,墨西哥經濟部在今年2月份取消了從2024年1月起禁止使用轉基因玉米生產飼料的計劃,但保留了禁止使用轉基玉米生產食品以及禁用除草劑草甘膦的計劃。
大米:2024年全球貿易量穩定,越南下調長期出口目標,印度漲價
聯合國糧農組織將2022/23年全球谷物貿易預期上調至4.72億噸,但仍比上年的創紀錄水平低約2.2%。其中,2023年大米貿易將同比收縮4.4%。
美國農業部發布的大米市場展望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成品大米貿易預計為5580萬噸,比2023年調整后的貿易預估高出不足10萬噸。2024年阿根廷、澳大利亞、緬甸、柬埔寨、加納、巴基斯坦和美國的大米出口預期增加,這些增幅基本上被巴西、中國、泰國和越南的出口降幅所抵消。印度仍將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其出口量將達到2250萬噸,與2023年持平,這也將超過其他三大出口國的出口總和(巴基斯坦、泰國和越南)。
亞洲多個大米進口國為了應對厄爾尼諾現象而提高進口,推動印度大米價格上漲。日前,印度大米出口商協會主席BV Krishna Rao說,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正提高大米進口來儲備供應,應對即將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避免重現2007/08年度農產品價格飆升的覆轍。2007/08年度印度禁止大米出口,導致全球大米價格飆升至1,000美元。
近日國際大米價格已有明顯上漲。國際谷物理事會的數據顯示,印度破碎率25%大米報價為每噸442美元,同比上漲27%,而泰國和越南的報價分別為490美元和480美元,分別同比上漲11%和16%。印度氣象局稱,厄爾尼諾現象預計將在季風季的后半段形成,而澳大利亞氣象局預計它會在7月下旬形成。
有分析認為,全球大米市場的一個關鍵發展形勢是買家已經接受了印度對白米征收20%的出口關稅。亞洲國家積極采購,以防今后印度為確保糧食安全而可能實施的任何禁令。去年印度就突然禁止小麥和碎米出口。印度食品公司為中央儲備收購大米,也導致國內白大米價格上漲。
此外,越南也定下了長期削減大米出口目標:到2030年大米出口量減少至每年400萬噸。據報道,越南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大米出口量從2022年710萬噸減少至每年400萬噸,從2022年的34.5億美元降至每年26.2億美元。此舉旨在″促進優質大米的出口,確保國內糧食安全,保護環境以及適應氣候變化″。
越南是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僅次于印度和泰國。越南政府海關數據顯示,今年頭四個月該國大米出口量同比增長40.7%,至290萬噸。而大米是全球一半人口的主食。越南大幅削減大米出口量可能會推高全球糧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