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利好小麥市場 保供穩價“信心”增強
來源: 作者: 時間: 2022-10-13
備受關注的新年度小麥最低收購價及臨儲小麥拍賣重啟政策均已落地,新政對市場體現利好,既能體現政策導向,穩定種植信心,同時也不會對市場產生較大的沖擊,利于保供穩價政策落實。
今年新小麥價格高開,行情反復已成常態。截至9月底,華北地區制粉企業普通新麥(國標二等)進廠價3100~3120元/噸,較6月初下跌50~80元/噸,同比上漲500~510元/噸。
夏糧集中收購已經結束,四季度受成本驅動及需求旺季支撐,麥價底部堅實,行情預期向好。但由于小麥市場供需寬松,加之國家保供穩價力度較大,麥價上行空間仍然有限,1.55~1.60元/斤或為主產區主流價格區間。
政策預期利好,提振市場信心
9月下旬,一周之內接連發布臨儲小麥銷售提價重啟和提高2023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兩項政策,彰顯國家一方面致力于促進小麥穩產提質增效,另一方面則通過靈活適時的小麥投放節奏,以達到市場供需穩定,從而調節麥市行情波動。整體上看,政策對市場體現利好,有助于穩定和提振市場信心。
9月27日,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發布交易公告,10月12日國家臨時存儲小麥競價交易重啟,首場拍賣小麥均在新疆域內。拍賣底價為:新疆高寒地區2050元/噸,較年初上調150元/噸;新疆非高寒地區2014年產小麥2410元/噸,上調60元/噸,2015年至2017年產小麥2500元/噸,上調150元/噸。本次啟動的小麥銷售底價全線上調,但由于投放量僅4萬噸,且均為新疆地區銷售,數量少、覆蓋范圍小,因此對市場的影響有限。
業內人士分析,由于當前糧價與拍賣暫停前的拍賣底價存在巨大落差,疊加當前流通市場仍有大量糧源,國家在主產區暫未啟動拍賣活動,這無疑給持糧主體吃了一顆定心丸,既有助于維護小麥市場購銷平穩,推動糧食市場化運作繼續良性發展,同時也利于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利好當前的秋冬種。
9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公布2023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的通知,經國務院批準,2023年生產的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為1.17元/斤,同比提高0.02元/斤。
筆者認為,本次小幅上調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既能體現政策導向,穩定種植信心,同時也不會對市場產生較大的沖擊,利于保供穩價政策落實。不過,由于政策調整的幅度符合市場預期,加之與當前小麥市場價差較大,預計對當前小麥市場的影響也將有限,效應多反映在政策導向上。
夏收高開低走,麥市重心上移
據了解,今年夏收小麥開秤價格較高,盡管后市出現低走,但市場重心仍較上年同期大幅上移。當前,華北地區制粉企業新產普麥(國標二等)入廠價為3080~3120元/噸,比上年同期高500~510元/噸;優質小麥價格為3190~3240元/噸,同比高480~540元/噸。
據資深人士分析,今年小麥收購全部為市場化收購,充分說明糧食市場流通順暢,各類市場主體經營意識濃厚,市場形成價格機制日趨完善。同時,今年夏收各級儲備企業積極發揮糧食儲備輪換對整體收購市場的引領帶動作用,有力促進了種糧農戶在豐收之年實現增收。有關數據顯示,中央儲備小麥輪換收購均價3100元/噸,比最低收購價高出30%多。
市場人士分析,單體量小、留存分散、總量較大是當前基層待售小麥的主要特點。從某種程度上看,這種狀況會影響市場短期內的行情走勢,階段內的區域性市場仍將表現出難漲難跌的局面,畢竟價格一旦出現上漲,就會吸引一批小麥進入流通,而價格一跌,就會再度壓制農戶的售糧情緒。
余糧同比充裕,流通領域較多
由于今年夏收期間小麥價格處于高位,6個主產省小麥最低收購價預案均未啟動,糧食收購全部為市場收購,這也是2004年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來第二個未啟動托市收購的年份。
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夏糧生產數據,2022年我國小麥總產量13576萬噸,比2021年增加128.6萬噸。截至9月15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5504萬噸,集中收購結束預計為5600萬噸~5700萬噸,占當年產量的四成多,仍有大量糧源滯留于流通領域,新小麥余糧同比充裕。
從市場糧源分布結構看,今年主產區各省均未啟動托市收購,雖然各級儲備糧輪換、增儲有所增加,但在整體收購量中占比仍然有限。據了解,新麥上市以來價格頻繁波動,貿易商為控制風險,大多隨收隨走,因此,今年農戶手中余糧數量同比偏多。市場人士估計,截至9月底,農戶手中仍有5000萬噸~5300萬噸小麥可供市場流通,占今年小麥預估商品量的43%,后期市場供給壓力同比偏重。
行情謹慎向好,上行空間受抑
今年夏收小麥價格呈現高開低走、震蕩向下趨勢,主要原因是今年小麥產量、質量雙增,由于市場麥價較高,最低收購價收購預案沒有啟動,加之小麥、玉米比價回歸,飼用替代需求受到抑制,市場供需格局較為寬松。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22/2023年度全國小麥新增供應量為14622萬噸,消費量為12975萬噸,供求結余1845.2萬噸,比上年度增加1840萬噸,市場普遍認可供需結余增加的結論。
近年來,雖然傳統的淡旺季對市場影響越來越弱,但四季度面粉需求相對其他時期還是有所增加的。與此同時,由于今年新季小麥開秤價格高,導致部分貿易商前期建倉成本較高,因小麥市場價與儲糧主體的成本還未接軌,儲糧主體偏重于觀望,待價而沽、挺價的意愿較強,而基層農戶惜售情緒自始至終就比較濃重。市場認為,受后期市場需求增加、持糧主體庫存成本高企的支撐,小麥價格有望階段性回暖,但由于市場供給充足的局面整體難以改變,加之國家保供穩價力度較大,小麥上行空間或仍相對有限。
國際麥價動蕩,國內影響有限
近段時間以來,因擔憂俄烏沖突升級影響黑海地區谷物出口,國際小麥價格上漲至兩個月新高。9月底,CBOT小麥12月期約報價2359.74元/噸,較上月同期上漲229.22元/噸,漲幅為10.76%。但我國小麥市場供需基本面相對寬松,小麥進口主要為品種調劑所需,國際小麥價格上漲或只在氛圍上對國內麥價略有提振,但實際影響并不大。
今年以來,我國小麥進口來源結構發生變化,進口澳大利亞小麥占據絕對位置,其次是加拿大,其他國家小麥進口基本停滯。盡管國際麥價上漲對我國小麥供需基本面沒有產生明顯影響,但也相應增加了小麥進口成本。
來源:糧油市場報
上一篇 | 2022年10月美國農業部小麥供需報告
一周熱點
- 2023-02-16從“玉米”視角解讀一號文件 重點關注五個方面
- 2023-02-16中央一號文件對豆粕市場行情有何影響?
- 2023-02-16國際小麥替代作用增強 國產玉米受擠壓
- 2023-02-16農業農村部召開視頻會議部署2023年畜牧獸醫統計監測工作
- 2023-02-162022年全國飼料工業發展概況
- 2023-02-15關于征求農業行業標準《實驗動物福利要求》(公開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
- 2023-02-15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23年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的通知
- 2023-02-14印遇龍:多管齊下助推中國豬肉品質走向更高端
- 2023-02-14基因編輯母雞:家禽養殖行業的新希望
- 2023-02-14如何看待豬肉價格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