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新小麥全面收割完畢并大規模上市。從產量看,依舊是豐收年景,但在質量上,各個產區間差異較大。隨著市場購銷快速開展,無論是對于標準品質的小麥還是不完善粒超標的小麥,至6月末,市場均給出了一個還算是令各方都滿意的價格,并且各類參與主體對后期還有進一步看漲的預期。但這一階段的行情是真的吹響了行情沖鋒的“號角”?還是給市場上的“眼藥”?值得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
產量應屬豐收年景
各地品質差異明顯
至6月下旬,小麥收割基本結束,產量和品質情況逐漸明晰。得益于播種面積的增加,2023年冬小麥生產雖然遭遇不利天氣的影響,但總體上看依舊屬于豐收年景。根據調研情況,預計除河南產量比去年或有減少以外,其他幾個主產省的產量相比去年或平或增。
綜合實地調研以及市場各界反饋,2023年各產區新季冬小麥產情差異較為明顯,主要表現在:一是江淮、黃淮部分地區小麥存在不同程度的單產下降情況,主要原因是今年3月份的倒春寒天氣,以及在揚花期的降雨天氣,均影響到麥穗發育,導致一些地塊的小麥有穗無粒或秕粒增多,致產量受損;二是在5月下旬和6月初,黃淮、華北部分地區遭遇持續降雨天氣,降雨帶覆蓋豫南、豫中、豫東、皖西北、魯西南等地區,適逢冬小麥成熟階段,導致相關地區小麥出現不同程度的發芽、萌動、黑頭等情況,多地小麥不完善粒大幅超標;三是受冬麥生長后期陰雨寡照影響,豫北、冀南、鄂北等地區的部分地塊小麥在收割后存在嘔吐毒素超標情況。
初期行情穩步走高
超標芽麥受到追捧
回顧6月份的市場形勢,各品類小麥行情頗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
首先是陳小麥抓住南部產區新小麥受災的機會,在即將“退場”之前又秀了一把“存在感”。出于對后期小麥品質的擔憂,有企業在6月1日對陳麥的掛牌收購價格一次性上調 200元/噸,至3100元/噸,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一眾企業跟風上調收購價格,但此舉立即引來大量的送貨車隊,很快至6月4日價格又回落至2900元/噸。此后至6月末,陳麥的市場價格基本圍繞2900元/噸上下窄幅波動。
跟著是新小麥在整個6月份也表現出和往年不一樣的“調性”,參與主體對市場的看法從新麥上市前的“悲觀”快速轉變為“樂觀”。不同的企業類型對于不同品質的小麥收購采取了大相徑庭的收購方式。
例如,對于一些國有儲備企業,為按時完成輪換收購任務,并保障收購質量和收購進度,在開秤時的掛牌價格就相對較高,多在2780~2920元/噸區間,特別是對于河南地區的儲備企業,由于該省符合標準的小麥數量較少,大多數需要從外省調運,收購成本顯著增加。而對于制粉企業及貿易商,在6月上、中旬,對標準品質小麥的開秤價格從2600元/噸陸續提升至2700元/噸,至月底,主產區多數此類企業收購價格已進入2740~2840元/噸區間。由于地區間品質差異較大,企業在收購時多會根據糧源情況靈活把握對本地糧和外地糧的采用比例,在價格上也會列明詳細的 “增、扣”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芽麥的收購,由于市場高度關注,在今年可謂是“明星品種”。5月末至6月初,因氣候災害讓河南多地的小麥不完善粒比例大幅超標,河南省糧食管理部門會同多個廳局及時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夏糧收購工作的通知》,明確受損小麥的認定和處置原則,要求各地認真落實《河南省超標糧食處置管理辦法》,按照政府主導、屬地管理、定點收購、專倉儲存、定向銷售、分類處置、全程監管的原則,妥善做好收購工作。
與此同時,針對受損小麥的市場化收購也在有序開展。6月上旬,對于10%~30%的芽麥收購價格基本在1700~1900元/噸,對于30%~60%的芽麥收購價格基本在1300~1500元/噸。隨著受災地區加緊對超標小麥進行烘干、晾曬、整理,此類小麥的價值逐步顯現,收購價格也不斷走高。6月中旬后,不完善粒超標的小麥價格先后邁上2000元/噸、2200元/噸、2400元/噸臺階,至月底,此類小麥收購價格已經漲至2460元/噸左右。
從年度供需、階段性購銷、貿易操作等角度簡單分析
踴躍的購銷形勢讓市場情緒逐漸高漲,各類主體對后期的預期也“水漲船高”,短視頻、公眾號上已有較多觀點認為“小麥價格還會繼續上漲”。“看多”觀點的主要依據是,今年小麥的產量質量和上年相比存在較明顯的減損,而小麥和玉米之間的價格逆差又讓小麥的飼用消費量大增,偏緊的供需形勢將會推升小麥價格。
那么,6月份小麥的價格走勢是不是已經吹響了行情沖鋒的“號角”,亦或是給市場上的“眼藥”,值得審慎考量。
從整個年度來看,依照平衡表的角度計算,2022年小麥產量13772萬噸,2022/2023小麥年度(上年6月至今年5月)的進口量1267萬噸,累計總供給為15039萬噸(不含上年度結轉量);估算消費總量為11600萬噸,其中,因宏觀形勢不振而導致的制粉消費預計降為7800萬噸,飼用消費預計2300萬噸(包括今年3月份后因小麥價格優勢而帶來的飼用消費增量部分),工業用和種用預計1500萬噸。理論年度結余約3240萬噸,如果考慮到農戶自留情況(平均不超過產量的8%),2022/2023年度的存量結余約2300萬噸。
再來看2023年的供應形勢。雖然小麥局地受災,但由于種植面積較2022年有明顯增加,預計最終產量或與2022年相差不多,暫且按照13700萬噸估算;根據美麥價格走勢和國際小麥生產形勢,預計2023/2024年度小麥進口或依舊保持在1000萬噸左右。如此,年度供給量為14700萬噸,再加上上年度結余的2300萬噸,累計供給量或達到17000萬噸。消費面上,2023/2024年度的消費量預計高于2022/2023年度,制粉消費或隨著宏觀形勢好轉而有所提升,預計在8300萬噸左右,飼用消費則因小麥價格和玉米逆差,再加上芽麥事件,預計將達到3800萬噸,工業用和種用預計將提高至1800萬噸左右,消費累計約為13900萬噸。考慮到今年小麥的品質和價格情況,預計今年農戶自留使用的量極少。由此預計2023/2024年度的結余量或有3100萬噸,2023/2024年度內的小麥供應不緊反松。
從階段性購銷來看,當前正是收購高峰時段,無論儲備輪換、制粉加工,還是飼料養殖,多數都需要在這個階段開展收購、建庫,市場供需呈現的是“集中收購vs分散供應”局面,收購是甲方,是花錢,占強勢地位,特別是新麥上市時期多是年內低點,價格易漲難跌是常態。而當輪換任務完成、企業收購計劃達到后,市場的購銷重點逐步轉向“消費”,而7、8月份正值暑期,高溫高濕的氣候環境或制約終端備貨積極性,平淡的消費狀況或難以讓加工企業繼續提價采購。9月份后進入傳統的制粉消費季節,大規模的貿易供給尚未形成,企業采購多從基層糧點或是小型貿易商處采購,制粉加工進入正常環境,但玉米的生產形勢和國際糧食進口情況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飼用對小麥的消費意愿和比例。根據近兩年新產玉米的“賺錢指數”來評估,如果今年華北地區新玉米長勢正常,預計上市后的價格大概率會低于標準品質小麥,但接近芽麥價格。當飼用企業繼續使用芽麥作為飼料主糧時,玉米行情或還將繼續走低。進入四季度,市場供需則完全轉為“集中供應vs分散采購”,初期行情或還能維持堅挺,隨著時間推移,對存貨的管理成本逐步增加,價格變化趨勢或許會向著最有利于“商品變現”的方向運行,購易、銷難的情況將會逐步顯現。
從貿易操作上看,首先,除飼料養殖企業以及為之配套收購的貿易商會加大對芽麥的收購之外,制粉企業、地方性國有或民營貿易企業會因收購品質控制、市場潛在風險、去年經營教訓等原因降低對今年新季小麥的收儲,全社會的總體收購量相比去年或有所減少。其次,上半年國內的宏觀運行形勢和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依舊處于收縮階段,政策逆周期調節的效果體現或存在滯后性,未來一段時間內市場上可能出現的風險要大于機會,糧食貿易在“適度盈利、見好就收”的主導方針下,價格波動的幅度更窄、頻次更高。第三,由于主產區各地小麥的品質差異較大,跨區調運更加頻繁,也因此增加了企業的物流成本和品質檢測成本;也正是區域間小麥品質差異,一些企業在收購時執行標準嚴苛,掛牌價和實際的結算價相差很多,“明漲實跌”的情況或多見于去年;同時,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新陳摻兌”“好次摻兌”的情況將更為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