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市場貿易商對未來小麥行情既有期望,又有擔憂。理性分析,本輪小麥價格缺乏深跌的基礎,中后期市場看漲預期沒有改變。麥價達到階段高位后,震蕩調整合乎情理,各市場主體應理性應對。
進入9月份后,小麥上漲行情持續沒幾天,市場畫風陡變,一改前期的高歌猛進之勢,出現掉頭回調。當前山東、河北、河南主產區小麥主流收購價為1.50~1.57元/斤,近日部分地區價格出現0.005~0.03元/斤不等的回落。小麥行情在9月初再生變故,對持糧貿易商心理仍有一定影響,賣跌不賣漲心態增強。當前人們最為關注的是,本輪小麥價格震蕩回調能跌多少,持糧主體小麥是走是留?據市場反映,8月份麥價持續上漲,隨著價格達到階段高位,部分持糧主體為規避風險,選擇高價售糧,市場流通糧源增加,疊加近期面粉階段性補庫也將告一段落,制粉企業根據自身庫存和上量情況小幅下調收購價格,以試探市場心態。當前,制粉企業新普麥凈糧進廠價:河北邯鄲1.515~1.535元/斤,山東聊城1.52~1.535元/斤,河南新鄉1.51~1.54元/斤,江蘇徐州1.52~1.535元/斤,安徽亳州1.51~1.53元/斤,主產區部分地區價格較9月初回落0.005~0.03元/斤。對于麥價的階段性回落調整并不難理解。一是隨著小麥價格重心不斷上移,部分糧商惜售情緒松動,認價走貨積極性提升;二是新季玉米上市臨近,部分貿易商庫存小麥騰庫積極性增強;三是玉米、小麥價差回歸,小麥飼用性價比減弱,相比定向糙米無性價比,飼用渠道被擠占;四是8月份麥價“一路長紅”,不乏有提前透支中秋、國慶消費節點的成分。據市場人士分析,8月份小麥價格全線上漲,9月份騰倉上量,出現短暫回調也屬正常,畢竟你不賣糧,總有人想要賣。當前麥價依舊處于階段性高點,后市漲跌還要看價格調整后貿易商的心態和售糧節奏,能否頂住壓力是麥價止跌企穩甚至重返漲勢的關鍵。據統計,截至8月31日,河南市場化收購小麥1343.9萬噸,環比增加51.5萬噸,同比增加148萬噸;山東市場化收購小麥864萬噸,環比增加39萬噸,同比增加121萬噸;河北市場化收購小麥503.2萬噸,環比增加19.3萬噸,同比增加105.4萬噸;安徽市場化收購小麥836.1萬噸,同比增加65.2萬噸。據市場反映,近期小麥市場上量增加,麥價進行階段回落調整,由于儲備小麥輪換采購價格依舊堅挺,其成交情況較前期好轉,這無疑給沒有完成輪入任務的儲備企業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期。9月6日,福建省晉江市地方儲備糧競價采購2023年產硬質白小麥5100噸,全部成交,起報價3500元/噸,成交價3420元/噸。9月7日,中儲糧遼寧分公司競價采購2023年產二等及以上麥3700噸,全部成交;成交價3210~3215元/噸,均價3212元/噸。相對于儲備小麥采購成交的好轉,近日輪出小麥競價銷售較之前的火爆程度出現降溫跡象,溢價幅度也明顯縮小,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市場的謹慎情緒。9月5日,中儲糧蘭州分公司競價銷售2018年產二等小麥5839噸,全部成交,成交價3060~3070元/噸,均價3064元/噸。9月6日,江蘇揚子江現代糧食物流有限公司計劃銷售2022年紅小麥3700噸,實際成交2000噸,底價3050元/噸,成交均價3055元/噸。9月7日,中儲糧內蒙古分公司競價銷售2019年、2020年產一等小麥5375噸,成交3761噸,成交率70%;以2870元/噸底價成交2623噸,以2955元/噸成交1138噸。9月8日,中儲糧北京分公司競價銷售2016年、2017年、2020年產小麥2.8989萬噸,成交6174噸,成交率21%,底價3100元/噸,成交價3100~3105元/噸。據市場反映,近期小麥、玉米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不過相比玉米“綠”得令人發慌,小麥的回落則顯得“小心翼翼”。由于前期小麥上漲幅度大于玉米,而今價格回落幅度又小于玉米,小麥、玉米之間的價差進一步縮小。當前,山東玉米現貨報價為1.485~1.57元/斤,小麥價格為1.50~1.57元/斤,之前小麥、玉米價格倒掛的現象已基本消失,其飼用替代的性價比正在逐步減弱。據了解,目前華北地區少量上市的春玉米雖然與芽麥價格基本持平,但比標準品質小麥價格低220元/噸以上。新玉米上市或在9月底至10月上旬,市場預計華北地區開秤價格(折標)在2800元/噸左右,屆時小麥、玉米倒掛現象有望得到根本性扭轉。隨著后期芽麥被逐步消化,后市小麥的飼用替代數量或將大打折扣。有關機構跟蹤統計,隨著8月以來芽麥價格進一步上漲,其在南方銷區的比價優勢已逐步喪失,取而代之的是陳稻加工的糙米。截至9月上旬,廣東港口容重745g/L左右的芽麥報價已達3000元/噸,而當地糙米報價基本維持在2870元/噸,今年10月至12月預售價格在2880元/噸。由此可見,四季度糙米將成為玉米的主要國產替代品,小麥的飼用渠道或被擠占。國家糧油信息中心9月預計,2023/2024年度我國小麥總產量13654萬噸,小麥進口量930萬噸,國內小麥總消費量13750萬噸,年度小麥供需結余832萬噸,同比下降1384萬噸,降幅為62.5%。近日,小麥進入震蕩調整期,持糧主體逢高出貨、上量增多,麥價階段性回調在市場預期之內。整體來看,跌速并不算快,大幅下跌的也并不多,市場基本為試探性的下跌。因為一旦回調幅度過大,市場惜售心理增強,持糧主體就會再度捂緊糧袋子。有市場人士認為,今年小麥雖然減產幅度不大,但是質量分化超出了市場的預期,高質量小麥供需格局顯得偏緊。在小麥品質分化的大背景下,隨著后期面粉需求逐漸轉旺,優質小麥仍將是市場追逐的熱門,麥市震蕩回調的空間將會有限,中后期小麥價格重心仍有趨強預期。有業內人士甚至認為,麥價階段回調反而更有利于后市的空間拓展。回調的時間越長,回調的幅度越大,后市空間也會越高,也就是說,小麥的上行趨勢依然沒有改變,尤其是標準品小麥和符合面粉加工企業要求的次標準品小麥,價格回調是市場重新給出的入市機會。綜合分析,麥價漲至高點后階段回調很正常,市場沒有必要過度渲染,各市場主體應理性應對。對于持糧主體來說,筆者認為現階段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價格達到心理預期時,可適當變現;有條件且打算長期做庫存的貿易商,若糧質較好,也可根據自己的庫存能力、資金能力及倉儲能力,測算好風險臨界點適時而動。莫因階段性震蕩就自亂陣腳、盲目跟風,當然也不宜一味攀高,死賭后市。(原文刊登于2023年9月12日糧油市場報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