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兩天的文章中,我們提到,小麥雖然還在下跌,但是政策手里的牌有很多。
如果接二連三地打出來,不愁收購主體不入場,而隨著收購主體陸續入場,那么今年小麥的行情也就就此拉開了。
自前兩天釋放了小麥主產區增儲的信號以后,市場并沒有表現出什么太大的動靜,主要原因是只是單純地公布了增儲這件事,具體的數量、價格、以及時間等都沒有提,而現在的小麥市場早已不是聽風就是雨的時候了,市場變得格外謹慎。
所以,對于這個消息,市場反應不大。
但是政策也是一點兒不含糊,繼增儲消息公布以后,隨即又公布了中儲糧分公司在河南、湖北等地的第一批小麥增儲庫點。
其中,河南共公布了16家直屬庫共計46家收儲庫點,而湖北則公布了3家直屬庫共計8家收儲庫點。
這個動作可以說很快了,前腳剛說要增,后腳馬上就公布了具體增儲的庫點,按照這個節奏推算,接下來就馬上要開始具體的收購了。
所以顯然,這個時候已經有人先坐不住了。
誰呢?
倒不是貿易主體,而是一些面粉企業開始提價了。
有人說,提價的那也不是河南、湖北呀,是山東部分企業,這和增儲關系也不大啊!
現在的小麥市場不能這么單一來看,面粉企業提價會有兩個考慮:
一個就是單純的本地糧少,或者質量一般,于是提價促量;
而另一個則是增儲信號已經發出,儲備庫對糧質的要求要更高,所以后續一旦增儲陸續啟動,那好糧可能就會嘩嘩流走。
所以,也并不是沒有提價截胡的心態。
但要說小麥就要生變,那可能還為時過早了。
一方面,小麥的看跌情緒依然很濃,轉變需要一個過程。
小麥的看跌情緒并不是無緣無故,之前我們也提到過,這是基于近兩年來小麥從高位回落的一個大趨勢得出來的結果,你知我知,貿易主體們自然也都知道。
誰會在明知是下跌的行情中去大肆收糧呢?
所以即便是政策頻繁釋放信號,市場情緒想要反轉也沒那么容易,甚至即便增儲開收,可能市場反應也依然不大。
這一點參考玉米就知道了,市場很多時候是后知后覺的。
另一方面,飼用是個謎。
這個謎迷惑了很多人,包括玉米,也包括小麥。
雖然說麥價不斷下跌,玉米不斷上漲,使得小麥的飼用替代越來越有優勢,但是其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飼料企業大多只是觀望,對小麥的采購并不積極。
原因一是現在豆粕行情也在回落,飼料企業也有一定庫存,并不急于補庫。
二是小麥有晚熟期,同樣不能馬上使用,但是近期飼用面粉卻頗受歡迎。
比如,近日山東港口剛剛到港了一批俄羅斯小麥粉,就是專供飼用的,而且價格也便宜。
再加上后續來看,六七月份進口谷物到港依然不算低,所以飼料企業擁有的可選項很充裕,也就更不會著急了。
所以,即便小麥有想要變化的心態,但至于時機條件還不成熟,再加上集中麥收,壓力也不是一般的大。
當前天氣炒作已漸行漸弱,市場的重心開始聚焦在增儲數量及價格上,后期隨著增儲遍地開花,小麥也會迎來自己的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