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跌得有點過勁兒了。
雖然說玉米也一直孱弱,但是有政策托底,也基本實現了弱穩的局面。尤其是山東玉米在結束了與東北玉米倒掛的行情后,開啟了單邊上漲的局面。
但是近日幾個連跌下來,部分山東玉米又重新跌下了2400元/噸以下,玉米又陷入水深火熱了。
挺了半年的玉米,眼看就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了,為啥偏偏跌了呢?
在新農觀看來,主要還是情緒所致。
有人說,是因為供強需弱,但供強需弱價格就一定會跌嗎?
答案是不一定,因為還要取決于供需的節奏。
而這個節奏就掌握在持糧主體的手里。
但現在的情況是,持糧主體正在不斷放量。
前兩天,山東深加工門前的到貨車數量還只有一兩百輛,但是玉米也沒見上漲,如果按往常,只要持糧主體再撐上兩天,企業必然要提價促糧。
但是轉眼,這價還沒提呢,這量倒先上去了。
上量一下又增加到了500多,于是玉米跌得更兇了。
為啥持糧主體不撐了呢?
原因是心里慌,撐不住。
其實玉米的供需變化并不大,自玉米糧權轉移以后,大部分玉米都集中在貿易主體手中,而能挺到現在的也基本都是在等著玉米青黃不接時的上漲行情,而且這期間玉米也在不斷消耗,沒有理由越消耗越多吧?
雖然湖北春玉米開始上市,但湖北、湖南那點兒量加在一起也是微不足道的,要說因為兩湖玉米上市而動搖了玉米的供應,那真就是夸大了。
而需求呢,雖然說不強,但之前也不強。
深加工需求略有變化,但是總體波動不大,而飼料企業剛需仍然存在,只是建庫意愿不強。
所以需求雖然不強,但是也沒有突然下降,所以更大的壓力則是來自于情緒。
情緒為啥“崩”了呢?
主要是幾場雨下來以后,打亂了市場的節奏,主要是出糧節奏。
暴雨導致部分存放條件有限的玉米的霉變風險增加,于是部分持糧主體出貨意愿增強。
再加上小麥連跌,看得玉米也膽寒。
本來需求就不強,小麥下跌后替代優勢增加,使得玉米對后續的需求變化開始存疑。
尤其是借用三方資金的主體壓力就更大了,也開始擔憂后續玉米漲不動,或者是漲幅不足,反而拖累成本增加。
于是,出糧意愿也在提升。
供應一增加,供需弱穩的天秤就被打破了。
但這一時期也是玉米的關鍵時期。
除了青黃不接以外,同時也是新季玉米重要的生長時期,同時也是極端天氣頻發的時期。
隨著臺風“格美”來襲,玉米減產的風又刮起來了。
根據預測,“格美”登陸以后,將進一步北上,可能將為華北、東北一帶帶來強降雨天氣,部分地區和降水可能與前期重合,使農田有漬澇風險。
于是,玉米大減產的消息亂飛。
玉米真會減產嗎?
觀觀認為,此時下結論顯然為時尚早。
因為幾乎每年這個時候,玉米產區都要經歷一輪天氣變化。所以是否真的有影響,有多少影響,這是未知的。
而且即便部分地區受影響,部分地區也并不等于全部地區,而當前也是天氣炒作的窗口期,所以也有消息夸大的成分。
所以咱們也別聽風就是雨,不過這一時期玉米確實難熬,至少目前來看,壓力不小。
7月份眼看就要過完,但到8月份壓力可能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