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外資企業里的辦公室政治,那簡直是殺人不見血!
“假如你是一個新人,不要指望在你同一個級別的同事中會有人真心地給你提供幫助,因為你的出色就意味著別人的失色。他們甚至連傳真機放在什么地方都不會主動地告訴你。
“即使是開會遲到半小時你也不會受到忠告,盡管在辦公室里打私人電話也沒有人會提醒你,就算你在辦公室里大聲喧嘩,甚至粗話連篇,大家依然對你面帶微笑,使你更加得意忘形。
“當你在朋友面前對外資企業的寬容與同事的友好大加贊美之時,你的種種惡行其實已經通過上司與同事的年終評定匯集到老板那里,你會被老板打入‘不受歡迎’的黑名單中,不但得不到加薪、晉升,而且會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下被調往最不喜歡的崗位。
“直至你失望地主動提出辭職為止,你仍然不會知道究竟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同事依然微笑著贊美你的衣服好看,老板依然豎著拇指贊揚你的工作出色。
“如果你把這一次的工作經歷作為下一次求職的殺手锏,那就意味著你肯定完了,因為你的老板肯定會對電話咨詢者說實話。”
外資公司非但不是凈土,明爭暗斗有時甚至更為嚴重,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罷了,目標是一致的:為了得到更多的資源和利益。
“老外其實更加深藏不露,他們不會愚蠢地利用私生活、人品這樣的事作為攻擊對手的武器,而是像章魚一樣張大所有的觸角,耐心地等著你在工作中出錯。在辦公室里,你會覺得身邊布滿了便衣特務。
“一旦抓住把柄,他們不會得意忘形,而是到了高層會議上才把事情抖出來,打你一個措手不及。他們通常就事論事,但總是小事化大,以公司利益作為支點,窮追猛打,毫不留情,即使大家都清楚其中用意,也愛莫能助,因為誰都不想給自己惹麻煩。
“在外資企業里是找不到真心朋友的,所謂的幫派、圈子,都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利益一旦不存在,同盟馬上解體,在新利益的驅動下再形成新的圈子。
“在外企,無論你和上司的關系多么鐵,如果他衡量過不值得為你承擔責任,他就會毫不猶豫地把你推出去做替罪羔羊,因而你也不可能真正為上司兩肋插刀。”
能夠在復雜的辦公室政治中游刃有余的人畢竟只是少數,大部分的人還是采取逃避的態度,因為其中行之有效的技巧往往違背人們追求光明與善良的自然本性。“我總是盡量地遠離是非之地。”人們常這么說。
一位被訪者說起自己公司那位受老板重用的人時,迷惑地說:“他總能得到老板的賞識,每一次的升職加薪都有他的份,你看他公開支持老板時的那付虛偽的嘴臉,惡心得令人嘔吐,但我相信那肯定是有效的,但我做不出來。”
掀起“政治斗爭”的人總是喜歡偽善、保密、暗中交易、散布謠言、奪權、謀私、拉幫結派等技巧,而不鼓勵高效健康的團隊合作精神。
一位管理者說:“有時候要跟一個惡棍做交易還是很有誘惑力的,老實說,我是寧愿收買對手也不愿意給那個家伙提供一個好的晉升機會。”
“我知道他不是最好的,但我能夠依靠他來支持我,而且叫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另一位管理者說。
“辦公室政治”雖然是個被人蔑視的名詞,但在西方社會,辦公室政治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是一道龐大社會的課題。
在英特網上輸入“辦公室政治”一詞,能搜索出176萬個相關結果。“辦公室政治”正面的定義是:能為生意和事業帶來巨大的意想不到的好處。
在美國,有專門以“辦公室政治”為主題的圖書館,有專門研究“辦公室政治”的博士,有處理“辦公室政治”的慈善組織,它是大學里的一門專業課,是大眾媒體歷久常新的話題,也是心理醫生們最賺錢的一門生意……
正如就此專門撰寫文章的美國專欄作家吉爾·弗蘭克女士所說:“‘辦公室政治’是數百萬包括我自己在內的雇主和雇員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它圍繞著一些動態的事件展開,它是可以被你征服的,但你必須學會把一個糟糕的狀態看作是一個機會,而不是當成一個障礙。”
美國心理學博士羅伯特·沙米安托認為,“辦公室政治”就像人吃飯、睡覺一樣,是一種生理現實,是人的本性,比如人們總是不自覺地偏向于那些他們了解的、喜歡的和信任的人,盡管他們也在努力地維持不偏不倚。
羅伯特博士指出,那些選擇遠離“辦公室政治”的人,并不是因為他們不懂搞“政治”,不想參與“戰爭”。他們只是嫌麻煩,不想干而已。
但有時候,“戰爭”是會找上你的,它看見你坐在它要經過的過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