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做企業,雖然強調的是從科技人才發展到企業領袖,但科技人才創業的目的不是成為企業領袖,而是創造價值,改變周圍的世界。”今天,我們與您分享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楊磊在科技人才特訓營上,與一眾科技人才創業者們聊的那些實實在在。
創業這事兒不確定
很榮幸能夠和大家分享我對創業的觀點:創業這件事不是絕對的,不存在對或錯。大家面對的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的的事件。如果有絕對的東西,那就變成了當大家都去做時,都會有回報,而這是不可能的。
作為投資者,我想告訴創業者/CEO這樣幾件事。首先,創業是一件非常不確定的事情。你一定要擁抱這種不確定性,擁抱這種變化,在過程中既要不斷地調整,又得跑得非常快。我經常這樣定義“創業”:創業最好的狀態不是四平八穩地向前走,創業永遠是跌跌撞撞的;最好的狀態是你覺得你在快速地向前跑,馬上就要摔倒,但你能找到平衡又不摔倒,仍一直往前跑。創業者要做的是在快速進行的過程中找到平衡感,這才是很多企業真正的成長歷程。創業過程中,如果創業者覺得特別安穩,那就是沒有足夠地挑戰自己,所以,很有可能被甩到后面;相反,如果沒有了安穩的感覺,內心覺得不舒服了,甚至有一種掙扎的感覺,那就是上路了。
第二是關于機會。機會存在于很少人能夠發現的地方。只有少數那么幾個人看到了,提前去做了準備、布局,才能抓住這些機會。當所有人都說這是一個機會時,大家都上來做真正要拼資源時,創業公司的機會非常渺茫。真正好的投資人會讓你告訴他“為什么只有你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少數人認可的機會才是好機會,大多數人都認可時,事情反而不容易做成功。
第三,對于創業的公司來說,只有兩件事情最重要:速度和創新。運營和效率都只是速度和創新的一個表現。小公司一定要比別人跑得快,看到了別人沒看到的機會,抓住了別人還沒來得及抓住的機會,在一個領域有了特殊的積累和創新,才能夠站穩腳跟,這是非常殘酷的現實。所以,創業者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提高速度和加強創新上面。
第四,關于對未來不確定的把握。對于明天,對于未來,包括創業者、投資人在內,沒有人能夠預測,能夠預測的就是未來一定會不一樣。不過,大家都清楚未來可以被創造,投資人認為他們是在通過創業者創造價值,既然如此,創業者就放開手腳大膽去干吧!此外,作為創業者,如果能找到好的投資人,投資人就是一個伙伴,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們會一直陪著你的!比如在北極光,我們每年都會和創業者有很多的交流,并且會作為重要的角色陪伴在創業者左右。
正如《世界是平的》那本書里介紹的那樣,今天這個世界是平的了。我認為,在信息、人才、資本這三個層次上,全世界正快速地流動、整合。這意味著每個人的周圍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美國發生的事情你馬上就知道了;人才跨地區的流動也格外普遍,舉例來說:美國一家估值近100億的P2P公司Lending Club,兩個創始人中的一個離開,于2012年左右來中國創業;在資金方面亦是如此,中國今天已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風險投資市場。在中國,資金雖然多,但是缺乏優秀的創業者和人才。
當競爭環境里,信息、人才、資金快速流動的時候,創業者面臨的競爭環境變得非常復雜。這是一個多維度的競爭,三維世界里的人可以輕松消滅二維世界里的人。我還要提醒創業者,你們一定要意識到,今天的創業環境已沒有過去那么簡單了。一個企業的成功需要各種資源的整合,作為創業的人,需要想的東西有很多。周圍的變化太迅速,如果那是一個大家都不看好的領域,那么,你可能還有機會!
創業經驗的學習
結合自己接觸了許多企業的經歷,想為創業者提供一些可以學習的經驗。
首先是企業領袖四個特別重要的心理特征。
第一個是理想,只有理想才能推動一個創業者數十年如一日地去奮斗,這種精神的力量非常重要。
第二個是堅持,很少有公司是一帆風順的,創業初期,創業者可能會覺得有點兒像在黑夜里走鋼絲:你不知道前面還有多遠,你隨時有可能掉下去,你還得掌握平衡……創業很危險、風險極大,但很多人還是堅持了過來,也因此有了今天的事業。
第三個是分享,股權都是創始人一個人的,這不叫分享。在早期,創業者需要懂得和合作伙伴分享。每一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完全靠自己,而取決于你能否散財、聚人。不懂得分享的人,路越走越窄。互聯網為什么成長這么快?因為它散得快。散得快,量起得就快。
第四個是開放,開放就是開放的心態和聽得進去的能力。很多創業的人非常固執,以為固執是堅持,不能這樣混為一談。喬布斯表面上沒聽下屬的意見,但第二天他可能會說,那是一個好主意。
優秀企業的三個特征
第一個是柳傳志提到的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我認為,這是作為公司創始人最核心的本領。技術不是,但技術是一個很好的基礎。
第二個是一個完整的“熟手”團隊。熟手做熟事,就是多數情況下都跟他們過去的經歷密切相關,在這個完整、成體系的團隊里,他們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而不斷奮斗、走向成功。
第三個是市場導向,而非技術導向。榔頭是技術,釘子是市場。要擁抱不斷變化的市場,緊緊抓住市場機遇。我提醒創業者,在創業的時候就要想清楚市場,技術不是最重要的。阿里巴巴價值觀的第一條是擁抱變化。也就是說,今天的社會里,如果你不擁抱變化,你將被變化吞噬。
創業常見問題
具體到科技人才的創業方面,除了要總結、學習前人的經驗外,創業者還必須認識到自己的一些問題。我自己投資過兩家做LED的公司,是兩個完全不同成長軌跡的實例,造就這種不同軌跡的成因主要體現在創始人管理能力跟不上、迷信技術、市場定位不準、不能抓住好的機遇等方面,也恰好反映出了科技人才創業的幾個主要問題。
首先,科技人才常常會認為實驗室的技術就是產品了,然而他們不知道這個樣品距離量產還有很遠的距離;
第二,有些科技人才比較孤僻、固執,是個孤家寡人,而且生活和工作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矛盾;
第三,他們不善于、也不愿意溝通;
第四,不相信別人,事必躬親,總覺得別人不如自己;
第五,科技人才常覺得自己讀幾本書,就是管理人才了。殊不知實戰上陣和經歷挫折才是學習企業管理最好的方法。第六是聽的能力差,說的能力強。不愿意吸收新的東西,總想讓自己的想法貫徹下去,這是很多科技型人才的特征。科技型人才創業,如果任由這些問題存在而不去解決,是難以發展出一個優秀、成功的企業的。
科技人才創業常大意
科技人才在創業過程中常大意,甚至會直接忽視掉一些問題。
第一,從技術到產品,要經歷創意、驗證、原型、產品、營銷、規模化等流程,要經歷**期、初創期、成長期、擴張期、成熟期、上市等各階段,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調整。創業如果沒有這個過程,是很難一帆風順的。
第二,客戶的要求非常復雜。需要經歷一個了解、分析、滿足、挖掘、引導需求的完整過程。很多公司能夠做好是因為他們對于客戶的復雜需求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且在細分領域也提供了市場上最需要的產品。客戶需求復雜,如果不能清晰地認識需求,小公司將很難打開市場。
第三,外部生存環境復雜。宏觀上,首先,中國經濟是在政府宏觀調控這雙無形的手調控下的市場經濟,對應的,中國企業除了要面對同行、對手、消費者等市場因素外,還受政府機構、政策等因素影響。另外,受傳統影響,中國人普遍講關系、重面子、缺乏公共服務的意識,這對以契約關系為基礎的現代管理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當然,企業或者企業主可以通過各方面的刺激,比如說經濟或精神方面,來激發員工的潛力。簡言之,復雜的外部環境對企業家要求較高。
第四,內部管理艱難。每個企業家都要面臨一個過程:第一件事是要管理自己;第二件事是管理他人,一般是下面有一層人,這是最簡單的事情;接下來是你管理管理者,即第二層或第三層;最后要管理整個集團。每個階段對企業家的要求都不一樣。再有,企業發展和個人發展存在一定的矛盾:一個企業經過三五年的歷史發展周期就能初步成效,但一個人的塑造很難在三五年內完成,可能要十年才能真正培養起某些技能。
創業為創造價值、改變世界
面對“在從科技人才到企業領袖的過程中,是把科技人才變成企業領袖更重要,還是直接做科技人才,然后請一個企業領袖”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創業者為了什么而創業?每一位創業者要想清楚這個問題,也要跟自己的投資人說清楚。創業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企業領袖,還是為了讓這個企業創造價值?完全不一樣的目的,就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速率和成長軌跡。
再有,很多創業的人,都放不下權和名這兩樣東西。在我看來,這兩件東西在哪里都是禍。創業的人如果希望所有的權利都控制在自己手里,怕不確定性,怕失控,那么他真的會很累,或者說他選擇創業本身就是個錯誤。名,國家現在給予創業者很多名,各種獎勵,但如果除了名什么都沒有,他們也不會快樂。所以,不要忘了自己做企業的初衷,名完全是可以放下的。
另外,在科技人才的發展上,我也想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首先,一定要全職。如果這是你的理想,為什么不全職去做?如果這不是你的理想,那么就讓真正有理想的人去做。我認為全職是作為一個創業者必須的條件之一。
第二個是放下,很多東西都要放下:名、權、身段等等。不要讓你的員工覺得你高高在上;放下,是跟他們在一個齊平線上,是給他們提供服務、給他們一個平臺去施展才能。那樣,創業者就能實現放大和聚合效應了。
第三,如果是第一次創業,一定要找合伙人。許多成功的公司都是有合伙人的。幾個人一起出來做,大家志同道合。而很多失敗的人總覺得自己一個人都可以解決,人可以慢慢招。技術人才最大的優勢在技術,如果你沒有好的管理方面的伙伴,基本上就意味著你的成長速度會打折、成長道路要更加曲折。
最后,我想說,雖然科技人才做企業,強調的是從科技人才發展到企業領袖,但科技人才創業的目的不是成為企業領袖,而是創造價值、改變周圍的世界。弄清了創業的最終目的,科技創業者是將自己發展為企業領袖還是另請高明來自己的企業里做管理,又有何區別呢?因為科技創業為創造價值、改變世界。
來源:創業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