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多年中,母豬的生產性能得到大幅度地提高。據MLC(1979,1998)資料報道,現代母豬產仔數增多,泌乳量加大,平均產仔數提高了9%,斷奶仔豬數提高了14%。同時,要充分發揮高產仔母豬的生產性能,需要相當嚴格的飼養管理條件,其繁殖周期的每個階段(尤其是妊娠期)都要制定相應的營養需要和飼養管理標準,首先應滿足各種營養物質尤其是能量和蛋白質(氨基酸)的需要量。近年來,隨著集約化生產的發展,高產仔母豬的營養需要和飼養管理已成為動物營養研究的新的熱點,且已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2. 不同階段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
母豬的繁殖與營養密切相關,且母豬繁殖周期的各階段是密切相關的,某一階段的營養會影響此階段、后一階段乃至全程的生產性能(Johnstonand Trottier,1999)。因此,不同階段飼以適當的營養水平并采取適當的飼養管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母豬的繁殖性能。
母豬妊娠期飼養管理的重點是為分娩和泌乳作好準備(Johnston andTrottier,1999)。母豬妊娠期的采食量可影響其泌乳性能和仔豬出生-屠宰的生產性能(PaulPenny,2001)。Elsley et al.(1971)和Cromwell etal.(1980,1989)證實,從對母豬繁殖性能的影響而言,妊娠期的總采食量比妊娠期的飼喂模式更重要。妊娠期的飼養管理目標是:一方面,保證母豬有良好的營養儲備,盡可能減少其泌乳期間的體重損失,保持其繁殖期間良好的體況,并促進乳腺組織的發育,保證泌乳期有充足的泌乳量;另一方面,母豬應攝入足夠的營養物質以促進胚胎的存活、生長和發育。隨著妊娠期的發展,妊娠、胚胎著床、胎兒發育和乳腺生長,母豬的營養需要也不斷發生變化,在設計妊娠母豬日糧配方時應考慮這些變化,且應象生長豬一樣采用階段飼喂(phasefeeding)。
2.1 妊娠前期(1~30d)
通常情況下,妊娠期間胚胎的死亡率為20%~45%(Hunter,1980;Flint等,1982),大多數死亡發生在妊娠的頭25d(Pond和Houpt,1978)。因此,妊娠前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證胚胎存活率最大及分娩時窩產仔數較多。
大量研究表明,胚胎存活率受母豬妊娠早期采食量的影響。妊娠前期(第一個月)的高水平飼喂可降低胚胎存活率(den Hartogand vanKempen,1980),其中配種后1~3d的胚胎死亡率最高,配種后的頭24~48h內的高水平飼喂對窩產仔數非常不利。有研究表明,配種后最初3d內高水平飼喂(2.5kg/d)會降低胚胎存活率5%(Aherne and Williams,1992)、15%(Dyck etal.,1980),但胚胎存活率的下降并未影響最終的窩產仔數。den Hartog and vanKempen(1980)和Toplis etal.(1983)研究也表明,妊娠早期增加母豬的采食量并不影響產仔數。Toplis(1983)和Kirckwood andThacker(1988)證實,對于初產母豬在妊娠前期增加采食量會降低胚胎存活率,而妊娠頭20~30d低水平飼喂可提高胚胎存活率及窩產仔數(Dutt and Chaney,1968;Dyck andStrain,1983)。Jindahl(1996)報道,在初產母豬頭15d將采食量從1.9kg/d增至2.5kg/d,在妊娠期第15d時胚胎存活率分別為86%和67%,25d時的活胚胎數為12.3與9.8。但低采食量(1.25kg/d)和高采食量(2.5kg/d)對胚胎存活率的影響差異不顯著(Dyckand Kennedy,1995)。Boyd andTouchette(1997)推薦,對初產和經產母豬而言,在妊娠頭21d的飼喂水平應為維持需要的1.5倍以下(約2.0kg/d)。
而對于消瘦的斷奶母豬,斷奶-妊娠早期采取高水平飼喂是有益的。若對泌乳期低水平飼喂(3kg/d)的母豬在妊娠早期實行高水平飼喂(3.6kg/d),可提高其胚胎數和胚胎存活率(Baidooet al.,1992)。因此,對于斷奶時極瘦的母豬應適當提高飼喂水平(3.5kg/d以上)(Boyd et al.,2000)。
2.2 妊娠中期(30~75d)
妊娠中期的主要目的是保證胎兒生長發育正常、初產母豬有足夠的營養儲備并達到成熟體況或彌補經產母豬上個泌乳期的體重損失。
妊娠中期(20~80d)的營養水平對初生仔豬肌纖維的生長及出生后的生長發育十分重要,采食量應稍有增加,但采食量加倍對胎兒數量、胎盤重量和胎兒重量及飼料利用率可能無任何影響(Dwyer等,1994;Musser等,1997;Boyd等,1997)。關鍵時刻的母體營養可影響胎兒的發育及其出生后的生長(Greenwoodet al.,2000),但直到妊娠80d后增加母體營養水平才可提高仔豬初生重(Noblet etal.,1985),且這種改善作用是適度的及可變的(Aherne andWilliams,1992)。Dwyer等(1994)報道,在妊娠期20~80d將采食量增加1倍可增加初生仔豬次級肌纖維數,并改善仔豬在25~80kg階段的生長速度及增重效率;并認為,在胎兒肌纖維體積增大期間增加母豬的采食量,可能會影響仔豬出生前和出生后的肌纖維發育。但Boyd(1997)報道,在妊娠25~80d將采食量從2.6kg/d增至5.2kg/d對仔豬生產性能沒有影響。然而,妊娠中期對母豬實行嚴重限飼將降低仔豬出生后的生長速度(Pondet al.,1985;Pond and Mersmann,1988),并將導致仔豬初生重及其出生時的肌纖維數變異很大(Wigmore and Stickland,1983;Handel and Stickland,1987)。
2.3 妊娠后期(75d~分娩)
妊娠后期應保證胎兒的迅速生長、乳腺組織的正常發育以保證泌乳期有充足的泌乳量。
妊娠后1/3期,胎兒的生長速率與妊娠早期和中期相比有極大的增長,因此在妊娠后期,隨著妊娠過程的延續,母豬的營養需要應相應增加,且其間增加飼喂水平可提高仔豬初生重和成活率(Cromwellet al.,1989;Neil,1996)。Noblet etal.(1990)報道,為防止妊娠后期體脂肪的損失,能量攝入量應不低于7.3McalDE/d;Cole(1990)估測,為維持母豬P2背膘厚,從妊娠第90d至分娩的能量攝入量應為9.5McalDE/d;Dourmad(1996)指出,為保證母豬有一個較合適的營養物質儲備,妊娠期間應攝入8.5McalME/d的能量。Hughes(1993)報道,母豬在分娩與斷奶時P2背膘厚若低于12mm與10mm會延長斷奶至發情間隔,并降低下一產次的窩產仔數。Cromwelletal.(1989)證實,妊娠后期增加飼喂水平提高了仔豬初生重、斷奶重及其存活率。而Neil(1996)報道,妊娠111d到斷奶讓母豬自由采食不會影響母豬或仔豬的生產性能。Milleretal.(2000)研究表明,妊娠后期(100d到分娩)增加母豬采食量對泌乳期采食量、仔豬初生重、生長速度或成活率無影響,僅對分娩直至斷奶時母豬的背膘厚有影響,主要是降低了母豬繁殖周期中的背膘損失。
另外,妊娠末期的母體組成對分娩及泌乳有重要影響(Johnston and Trottier,1999;Trottier andJohnston,2001)。妊娠后期母豬的軀體成分可影響乳腺的發育并最終影響泌乳期的泌乳量。Weldon etal.(1991)從妊娠75d開始增加母豬的能量攝入量(由5.75 Mcal ME/d增加到10.5 McalME/d),結果發現,乳腺細胞數量降低,實質組織的重量顯著下降;還指出,實質組織的DNA和RNA總量的下降表明乳汁合成能力的降低。與提高能量攝入量相反,改變小母豬妊娠后期的蛋白質攝入量并不影響乳腺的發育(Weldonet al.,1991;King et al.,1996)。增加Lys攝入量從嚴重不足(4g/d)到充足(16g/d)(NRC,1998)對乳腺細胞的數量無影響(Kusina etal.,1999b),但可增加隨后泌乳期的泌乳量(Kusina et al.,1999a)。
妊娠期胎兒的生長規律是前期慢、后期快、最后更快,胎兒體重的2/3是在最后1/4期形成的,應加強母豬妊娠后期的飼養管理。與妊娠早期和中期相比,妊娠增重的主要內容(羊水和胎兒增重)在妊娠后期急劇增加(ShieldsandMahan,1983)。仔豬初生重的71.0%是在妊娠80d以后生長的,其增重是前80d每個胎兒總重量的25倍。因此,應加強妊娠后期的飼養管理以得到初生重大且健康的仔豬(Cunha,1977),減少死胎、弱胎的數量。提高妊娠后期的采食量或能量攝入量可顯著提高仔豬初生重和成活率(Hillyerand Phillips,1980;Cromwell etal.,1982;1989;Neil,1996)。妊娠期實行任食的母豬,其能量攝入量與仔豬初生重呈正相關關系(Baker etal.,1969;Libal andWashlstrom,1977)。妊娠110d-分娩增加采食量至2.72kg/d以增加ME攝入量(由5.9Mcal/d增至7.4Mcal/d),可提高活仔的初生重8%(Coffeyet al.,1994)。
Noblet et al.(1985)報道,增加初產母豬的采食量(從5 Mcal DE/d增加到7.5 Mcal DE/d)可顯著增加妊娠末期胎兒的總重。而Dourmad et al.(1996)卻報道,增加經產母豬妊娠期的飼喂水平(從7.4Mcal DE/d增加到 10.4 Mcal DE/d)對妊娠第112d的胎兒的活重無影響。妊娠期平均能量攝入量由6 McalME/d增加到10 Mcal ME/d (Noblet etal.,1990),胎重的變化甚小。另有研究表明,母豬妊娠期的飼喂水平對胎兒的體組成無影響(Noblet etal.,1985)或影響甚微(Noblet et al.,1990)。
大量試驗證明,仔豬初生重隨母豬妊娠期采食量或能量攝入量的增加而增加。Cromwell et al.(1989)報道,妊娠最后23d內提高采食量1.36kg/d,可提高仔豬初生重40g,21日齡重提高170g。但當DE攝入量超過25.1MJ時,初生重不再增加(楊風,2000),且此時仔豬初生重的增加相對于母豬耗料(大于6.0Mcal ME/d)來說是極不顯著的(Libal and Wahlstrom,1977;Henry andEtinne,1978;ARC,1981;McDonald et al.,1981)。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生產實踐中,要根據母豬各妊娠階段的營養生理特點和預定生產目標并結合養殖場的實際情況合理配制日糧,并采取適當的飼養管理措施以取得最佳的生產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