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和肉牛常用的能量飼料主要包括谷物籽實及其加工副產品—糠麩類。
1、玉米 是牛的主要能量飼料,其能量一般高于16兆焦/千克,列在各種谷物籽實的首位。玉米的粗蛋白含量偏低,為7%~9%,另外玉米的蛋白質品質較低,賴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缺乏。但玉米含B族維生素較豐富,適口性好、易被消化,且種植面積廣,產量高,所以是比較普遍應用的精飼料之一。
玉米蛋白質含量低,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含量也都很低,單獨使用不能滿足牛的營養需要,所以,以玉米為主要成分的精飼料中,必須補充蛋白質飼料和其他飼料,以達到營養物質的互補。
用玉米喂牛時,玉米粉碎不能過細,一般破碎即可,如果粉碎過細,將會造成牛瘤胃中揮發性脂肪酸產量過多,影響粗飼料的消化。另外,玉米含有較多脂肪,且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粉碎后易氧化酸敗,不宜長期貯存。在貯存過程中還應嚴格控制玉米的水分含量,水分太高極易發霉變質,也容易受黃曲霉菌感染。
2、高粱 高粱的能量含量與玉米相近,也是較好的能量飼料。粗蛋白質含量介于各種谷物之間(為9.4%左右),賴氨酸、蛋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缺乏;其無氮浸出物為81.6%,粗脂肪也高于玉米、小麥、燕麥等;B族維生素含量與玉米接近,煙酸含量較多;鈣、磷含量比例不理想,鈣少磷多;高粱的種皮中含單寧較高,有苦澀味、影響適口性,色深的高粱含單寧量高。
單寧是一種抗營養因子,它不僅降低蛋白質的消化率和氨基酸的利用率,而且由于它和胰淀粉酶形成復合物而影響淀粉的消化,所以,飼喂量不宜過大。高粱飼喂過多會引起犢牛便秘。
高粱經蒸煮加工后,可代替其他谷類飼料,但不宜整粒飼喂。高粱與玉米搭配使用飼喂奶牛或肉牛效果較好,可提高飼料利用效率與生產性能。
3、小麥 小麥的能量含量較高,粗蛋白質含量為12%左右,易被消化,適口性好。但如果將它作為牛的唯一飼料,牛會發生消化障礙。
對小麥進行粗粉碎或蒸汽壓片處理,飼喂奶牛或肉牛效果較好,整粒喂牛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如果粉碎過細,麥粉在牛口腔中呈糊狀而影響飼喂效果。
小麥在瘤胃的消化很快,它的營養成分不能直接到達小腸,所以高產奶牛日糧中不宜大量使用;小麥在肉牛日糧占的最大比例不要超過飼料谷物成分的50%。
4、大麥 是一種重要的能量飼料,粗蛋白質含量比較多,約12%,同時其質量也較高,賴氨酸含量比玉米、高粱高,達0.52%以上,粗脂肪含量較少,鈣、磷含量較玉米高,胡蘿卜素和維生素D不足,維生素B1含量多,B2含量少,煙酸含量豐富,可消化養分高于燕麥。
大麥谷粒堅硬,飼喂時,可進行壓扁處理,但不要粉碎,粉碎過細會使大麥在瘤胃內發酵速度過快,導致瘤胃pH值下降。
如果把大麥和苜蓿干草一起混喂,會增加得鼓脹病的可能性。
5、燕麥 燕麥的粗纖維含量高達10%左右,脂肪含量4.5%以上,其無氮浸出物含量在主要的幾種谷物飼料中為最低(67.6%),但是其突出優點是粗蛋白質含量高,為13.2%,大大高于一般的谷物,且其鈣、磷比在幾種主要的谷物中為最佳,B族維生素含量豐富,脂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較少。
燕麥籽實的殼堅實,不宜透水,如牛咀嚼不完全進入胃腸時,不宜被各種消化酶或微生物作用而整粒排出,影響消化吸收,所以在飼喂前,要進行磨碎、壓扁、制粒等加工調制。但磨碎不可過細否則粉狀飼料的適口性反而變差,如麥粉內含谷蛋白較多,容易糊口,在胃腸里容易形成面團狀物,很難消化。
6、小麥麩 是指小麥加工面粉后的副產品。麥麩的蛋白質含量較高,可達12.5%~17%,含B族維生素豐富,核黃素與硫胺素含量分別是3.55毫克/千克與8.99毫克/千克,維生素E含量也較高,還含有豐富的鐵、鋅、錳。但麥麩中鈣、磷的含量比極不平衡,干物質中鈣含量為0.16%,而磷含量為1.31%,鈣磷比為1∶8,從而使鈣、磷的吸收受到影響,所以麥麩用做飼料時應特別注意補充鈣,以調整鈣、磷平衡。
麥麩質地松軟,適口性好,具有輕瀉作用,可以調節消化道的機能,在臨產前和泌乳期飼喂,更具有保健作用,在日糧中可占8%~15%。另外,麥麩比重較輕,適合填充鹿瘤胃容積,不僅在能量上滿足需要,更讓其有飽腹之感。
7、稻糠 稻谷加工之副產品—米糠,營養價值變動大,不穩定。其干物質中粗灰分含量一般是11.9%,粗纖維為13.7%,粗蛋白質含量為13.8%左右,粗脂肪含量可達14.4%,由于其脂肪組成中很大比例為不飽和脂肪酸,所以不耐貯存,易氧化酸敗,另外米糠所含的鈣、磷比例也很不平衡,所以使用時應注意鈣的補充。
米糠含粗蛋白質、粗纖維較少,鈣少,磷多。米糠含有較多的脂肪,不宜喂得過多,以免引起腹瀉。新鮮的米糠用量可占精料的20%,陳舊米糠則易引起下痢。另外,米糠易于氧化酸敗,不應久藏。
非典型肺炎(SARS)已引起全人類的嚴重關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防治和研究此病。據加拿大國家微生物實驗室的氟蘭克·普魯莫博士介紹,他所在的實驗室發現在40%的非典患者發現了冠狀病毒,美國科學家對十幾個嚴重急性呼吸道癥候群(SARS)病毒的樣本列出了基因圖譜,初步分析這種病毒有變種現象,從發病情況看多倫多和的SARS傳染性和死亡率顯然高于其他地方,這可能是由于病毒的變種導致了其毒力的不同。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SARS病毒與動物的冠狀病毒有關系,但現在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一點。無論SARS病毒是否與動物的冠狀病毒有關系,但作為動物的飼養者和服務人員都要對動物冠狀病毒有概念性或大體性的認識,將會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有重要意義的。
冠狀病毒是畜禽和人特別是幼畜和嬰兒呼吸道及消化道炎癥的病原。據研究,至少有7種哺乳動物冠狀病毒在抗原特性或基因序列上具有聯系。另外,火雞冠狀病毒接近于哺乳動物的冠狀病毒;雞的冠狀病毒(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雖然在蛋白序列和抗原性上與哺乳動物及火雞的冠狀病毒有很大的差別,但從直接從事雞群管理或接觸禽診斷材料的工作人員的血清中,發現有低滴度IBV的中和抗體。這說明人也可感染IBV,只不過沒有癥狀,可以這樣認為,禽的冠狀病毒在病毒結構上和抗原性上有很大的差別,卻可以感染人,人并能產生抗體,那么其他哺乳動物的冠狀病毒感染人的機會可能更大,所以應該引起人們的注意。
在抗原性上或其基因序列上有聯系7種哺乳動物冠狀病毒為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豬呼吸道冠狀病毒(PRCV)、犬冠狀病毒(CCV)、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FIPV)、貓腸道冠狀病毒(FECV)、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和人類冠狀病毒(HCV 229E),根據病毒中和,免疫熒光交叉反應以及用單克隆抗體與蛋白鑒定實驗證明TGEV、PRCV、CCV、FIPV和FECV具有抗原相關性,又根據放射免疫沉淀,免疫印跡和ELISA方法證明了TGEV、CCV和FIPV病毒蛋白有交反應,這說明這幾種病毒是同一始祖病毒,來源是相同的。由于在各種動物中傳染繼代適應,結果形成了各種動物的冠狀病毒。實際上繼代適應也是一種變異,有些病毒可能出現繼代適應,如痘病毒,經過長時間的繼代適應而能感染許多種動物和人,但絕大多數病毒有種屬的針對性,如豬瘟病毒只感染豬,而不能感染其他屬動物,但也不是絕對的,有的病毒經過變異或基因重組而能夠感染其他動物,如雞的新城疫原來認為只能感染雞,現在發現由于基因變異出現了基因VII型,不但對雞致病性強,而且還能夠感染番鴨和鵝,可見,病毒出現變異,我們不能排除有益的一方面,但有害的一面也令人觸目驚心。
雞的冠狀病毒也就是雞的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最早報道是見于1931年,由Schalk在美國北達科他州發現的,次年此病擴延道美國其他地方。1941年,在馬薩諸塞(MASS)分離出了病毒,將此株病毒定名為Mass株,40年代中期,在歐洲也分離到了Mass株,在1956年以前人們一直認為此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但是隨著世界養禽業的發展,陸續分離出了許多毒株,在1989年,全世界至少定型了10個血清型,主要以美國各分離的毒株定名Mass、Conn、Iowa97、Iowa60p、Holte、JMK、Clark333、SE17、Florida和Arkansas 99,在致病性上有的毒株能夠引起腎炎—腎病綜合征,而引起呼吸道癥狀,到了1996年,據報道至少有26個血清型確定,引起腎病變的毒株主要有美國的Gray和Holte株,在1992—1992年冬天起英國發生一個心得IBV血清型(793/B)感染肉種雞表現為深部胸肌蒼白,腫眼,偶爾可見肌肉表面出血,并有一層膠樣水腫,雙側性肌變侵害表層和深層的胸肌,我國在1998年在山東、河南、河北以黑龍江等省份,分離出了造成腺胃腫脹的傳支毒株,但奇怪的是從1998年爆發了幾個月以后,近幾年又消失了,這是令人費解的。現在據相關材料總結至少有32個血清型已被確認,并且還有若干血清型有待鑒定。而且雞的傳支各個血清型之間沒有或僅有部分交叉免疫作用。
從雞的傳支病毒的發展,我們能夠看到冠狀病毒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主要源于近幾十年全世界雞的養殖量劇增,集約化養殖,大密度的雞群給這種病毒的變異和適應性帶來了機會。這種特點也可能適用于SARS,因為人口的劇增,某一地區人口密度達到了一定程度,可能會使SARS病毒的適應性加強了。
7種哺乳動物冠狀病毒在癥狀上大多以消化道癥狀為主,但是豬的呼吸道冠狀病毒(PRCV)對研究人的SARS可能更有意義。
豬的腸炎型冠狀病毒即豬傳染性胃腸炎(TGE)是在1945年美國的Doyle和Hutching首次報道,盡管TGE可能在此之前就存在,但美國對其也是逐漸認識的。1957年英國也發生了TGE,從那時起,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陸續地報道了此病。發生TGE損失巨大,診斷也十分容易,最近歐洲許多國家調查的TGE,其抗體陽性率達100%。
1984年比利時首次分離到了一種非腸道致病性冠狀病毒,即豬呼吸道冠狀病毒(PRCV)。PRCV是TGEV的一個變異株,專門感染呼吸道上皮細胞和肺泡巨噬細胞,并在許多歐洲國家的豬場蔓延。PRCV的蔓延與豬群的飼養密度,豬場之間的距離和不同季節有關。PRCV可以通過空氣傳播或接觸感染,養豬密集地區病毒可以擴散到幾千米以外的豬場,一個豬場受PRCV感染的機會隨鄰近豬場規模擴大而增大,在西歐PRCV感染只表現亞臨床癥狀,病毒傳播迅速而廣泛,甚至在以前無TGE疫情的國家也是如此。PRCV的感染力和癥狀的嚴重程度因毒株的不同而不同,據推測可能與基因缺失差異有關,若PRCV與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時則病癥加重。豬呼吸道疾病的表現形式受豬舍環境,豬的年齡,季節,飼養條例,病毒毒力和其他致病性因素共同影響的。
在控制雞與豬的冠狀病毒感染上,世界動物醫學界做了許多大量工作,在治療上金剛胺和Isathiazone對病毒復制有抑制作用,人的干擾素能夠激活初生仔豬天然殺傷細胞,增強抗TGE的能力。在暴發TGE的豬場對1—12日齡的仔豬使用人的干擾素,顯著地提高了仔豬的成活率。疫苗的開發與使用仿佛使人們看到了消滅此病的希望,但從幾十年的人與動物冠狀病毒的斗爭來看,疫苗的開發遠遠跟不上病毒的變異速度,當針對一個病毒毒株的疫苗研究出來后,還沒有看到很大成效后,新的變異株又出現了,特別是活疫苗的應用和活載體基因工程苗的研究,似乎又給冠狀病毒提供了更達的變異機會和傳播空間,故此可以這樣說搞好雞、豬的飼養管理可能是最有效的途徑。
總之,現在發生的SARS無論是冠狀病毒的哪種變種,但對人類來說,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提高自身免疫力,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都是十分重要的。
1.吃好母乳
仔豬出生后應盡快吃到初乳,最遲不能超過2小時。初乳是指仔豬出生后3天內的乳,含有很多免疫球蛋白、干物質和蛋白質,含有鎂鹽能促進胎糞的排出,是初生仔豬不可缺少的食物。仔豬生后3周齡內仔豬的增重主要依靠母乳的營養物質。仔豬未補料前母乳的好壞對仔豬的成活和增重關系極大,到3周齡時體重大的仔豬,吃的飼料越多,斷奶時的體重也大。所以飼養好泌乳母豬,提高母豬泌乳量,保證仔豬吃好初乳和常乳是提高仔豬成活和增重的基礎。
2.固定奶頭
初生仔豬開始吃奶時,往往互相爭奪乳頭,爭搶最優位置。健壯仔豬占據前邊乳頭,弱小仔豬吃不到奶或因爭奪而咬傷母豬奶頭,使母豬煩躁不安,拒不放奶,結果造成斷奶時全窩仔豬發育不整齊。為了保證全窩仔豬生長的均勻健壯,應在出生后1~2天內給仔豬固定奶頭。原則是以仔豬自選為主,個別控制為輔。方法是仔豬出生后將仔豬放在母豬身邊,讓仔豬自尋奶頭,待多數仔豬找到奶頭后,對個別弱小或強壯仔豬進行適當調整。將弱小仔豬放在前邊乳汁多的奶頭上,使它多吃奶。體大健壯仔豬固定在后邊乳汁少的奶頭上,由于強有力的吸吮可以使乳房發育更好。仔豬有固定一個奶頭吮奶的習性,母豬每次放奶時都堅持人工輔助固定,一般兩天就可建立仔豬吃奶位置,固定好奶頭吃奶。
3.防止壓死
仔豬出生3~5天內體質較弱,四肢無力,行動不靈,對復雜的外界環境不適應,喜歡貼近母豬或鉆進墊草內、母豬產后疲乏,行動遲緩或母性不強,仔豬容易被踩傷或壓死。在母豬舍里要保持環境安靜,防止突然音響,不要抽打或急趕母豬,避免母豬突然受驚踩壓仔豬。母豬舍的墊草不要放得太厚,要隨踩實隨鋪新草。如果墊厚草應先把長草鍘短后再墊到圈里。仔豬生后剪掉狼牙以免在搶乳頭時咬傷或咬痛母豬奶頭,造成母豬起臥不安、容易踩傷仔豬。設置仔豬護仔箱。生后3天內的仔豬放在護仔箱內,當母豬放奶時將仔豬取出哺乳。將仔豬訓練2~3天即能養成自由出入的習慣。在箱內可懸掛紅外線燈,能保持箱內的溫暖環境。也可設置護仔欄,用鐵管或圓木在離墻和地面各25厘米處設護仔欄,仔豬能從間隙鉆出去,可以防止母豬靠墻臥倒時壓死仔豬。
4.補充鐵和硒
鐵是血紅蛋白的組成成分,也是許多酶的成分,仔豬缺鐵易發生貧血。初生仔豬體內鐵的貯量很少,仔豬出生時平均1.5千克,體內貯存50毫克鐵,仔豬日需鐵7毫克,每1升豬乳中含鐵1毫克,靠吃乳不能滿足對鐵的需要。仔豬生后4~7天體內貯存的鐵可消耗完,不補充鐵就會發生缺鐵性貧血,皮膚和粘膜蒼白,食欲減少,抗病能力減弱,發生腹瀉,生長緩慢,嚴重時死亡。可以注射葡聚糖鐵或右旋糖酐鐵等,生后3日齡內注射100~150毫克,2周齡時再注射1次。能夠吃料時可在飼料中獲得鐵。也可讓仔豬接觸土壤或在仔豬欄內放置深層紅土,仔豬可從土中獲得鐵。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主要成分,與維生素E共同起到抗氧化作用,影響維生素E的吸收和利用。缺硒時發生白肌病,往往是營養狀況好生長快的仔豬突然發病或死亡。表現為體溫正常或偏低,叫聲嘶啞、行運搖擺、后肢癱瘓等。我國大部分地區土壤中缺硒,仔豬生后3日齡內應注射0.1%亞硒酸鈉溶液1毫升,斷奶時再注射1毫升。也可注射鐵硒合劑。
5.補水和補料
仔豬代謝旺盛,而豬奶中脂肪含量高。吃奶后仔豬容易口渴找水喝,如果找不到清潔水,就會喝臟水或尿引起下痢。因此仔豬3日齡就要在仔豬圈內設置水槽或飲水器,使仔豬能隨時喝到清潔飲水。提早飲水不僅能幫助消化,防止下痢,還可使仔豬精神活潑、皮毛光亮。仔豬隨日齡增長,體重增加需要的營養物質也增多。3周齡以后母豬泌乳量下降,不能滿足仔豬生長對營養物質的需要,就需要補充優質飼料,因此應提早訓練仔豬吃料。仔豬有探查周圍物質的習性,喜愛香甜味食物。仔豬生后5~7天開始長牙,特別喜歡拱啃東西,這時要調教仔豬吃料。開始仔豬并不認真吃只是咬到嘴里磨牙,可以在飼糟或補料間地面上放些香甜的飼料,如炒熟的高粱、玉米、黃豆、大麥或水泡的豌豆和玉米粒等,引誘仔豬自由供食。也可在飼料中加入甜味劑或香味劑(誘食劑)效果更好。開始誘食時采用強制方法,將飼料抹入仔豬口中然后任其舔食,能促使仔豬早開食。20日齡左右仔豬就能建立吃料的反射和欲望,逐漸增加采食量。仔豬學會采食后就要按照仔豬營養需要飼喂全價配合飼料。
補料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為了讓仔豬加快建立吃料的條件反射,不要隨意改變飼料配方和補料地點。
(2)飼料搭配要多樣化、營養豐富、適口性好,豬喜歡吃。
(3)飼料必須清潔新鮮,不能喂霉爛變質或不衛生的飼料。食槽和補料間要經常清掃干凈。
(4)補料要少給勤添,次數要多。不要讓仔豬饑飽不勻吃頂食。
(5)注意仔豬糞便情況,如有腹瀉要及時采取措施。
6.仔豬寄養
在多頭母豬同期產仔時,遇到高產母豬所產仔豬超過母豬奶頭數或母豬缺奶、死亡等情況、采取仔豬寄養,是提高仔豬成活率的有效措施。如果兩頭母豬同時產仔而且都產的少,可把兩窩仔豬合并為一窩,讓奶好的母豬哺育,另一頭母豬可提早發情配種。寄養母豬應母性好、性情溫馴、泌乳量多。兩窩仔豬出生日期相差不超過3天。被寄養的仔豬一定要吃到初乳以增強抗病能力。后出生仔豬往先出生窩里寄養時,要寄養體大的;先出生仔豬往后出生窩里寄養時要寄養體小的,以免體重相差較大,使弱小仔豬吃不到奶而影響生長。母豬是根據氣味辨別母仔關系。由于兩窩仔豬的氣味不同,母豬可能不認寄養仔豬,也可能仔豬不愿吃寄養母豬的奶。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可以把兩窩仔豬關在一起2~3小時,使它們氣味一致,而且仔豬很餓,母豬漲奶,這時放出仔豬吃奶,加上人工輔助一般都能成功。如寄養仔豬仍拒絕吃奶,可以延長饑餓時間,等母豬開始放奶時,再把它放到母豬身邊讓它立即吃奶就能寄養。因為氣味不同而不能寄養時,可用酒精或來蘇兒等有氣味的液體噴灑在仔豬身上,能擾亂母豬嗅覺,寄養容易成功。
7.防止腹瀉
仔豬腹瀉是影響仔豬成活和生長的主要因素。造成仔豬腹瀉原因:環境變化引起的應激,病菌的侵襲和飼料等。仔豬腹瀉多發生在出生7日齡內和2~4周期間。7日齡前的腹瀉一般全窩發生,死亡率高,損失很大。發病后應立即治療,但更重要的是采取預防措施。防治仔豬腹瀉可使用抗生素類藥物。常用土霉素、金霉素、桿菌肽鋅、硫酸粘桿菌素、泰樂菌素和北里霉素。合成抑菌藥物有痢特靈、磺胺類藥物和喹噴乙醇等。在仔豬管理方面要減少應激條件。豬舍溫度應保持穩定,不因外界天氣變化而忽冷忽熱。防止仔豬喝臟水和吃臟東西。母豬臨產前將圈舍消毒,母豬應清洗干凈。豆粕中含有蛋白抑制因子和使仔豬腸道產生過敏反應的大豆抗原,在仔豬飼料中應使用熟豆粕或膨化豆粕。有的仔豬飼料在滿足賴氨酸需要前提下可適當降低蛋白質水平。
8.保溫防寒
仔豬生理特點之一是對低溫適應力差。低溫對仔豬腹瀉、生長和死亡影響很大。尤其是北方地區冬春季節的低溫和潮濕是造成仔豬死亡的重要原因。要堵塞墻洞防止賊風,保持室內干燥,鋪墊草防止地面散熱。產房的室溫要保持在20℃左右,還要創造小環境,提高局部溫度。在仔豬護仔箱中鋪5~10厘米厚的墊草讓仔豬睡臥,在上面吊一個250瓦的紅外線燈泡,距離地面60厘米左右,燈口加罩使燈下溫度保持在30℃左右,隨仔豬長大可把燈柱上移,逐漸降低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