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斷奶后小腸結構的變化
小腸維持正常的結構與功能是包括脂肪在內的各種營養物質充分消化吸收的基本保證。但仔豬斷奶后,小腸表現嚴重的絨毛脫落,腸粘膜淋巴細胞增生和隱窩有絲分裂速度加快(HoppCll等,1982;Millsr等,1984)。Hampson等問1986)指出,斷奶仔豬小腸損傷具有明顯的部位與年齡特征。Pekas(1990)認為,仔豬消化道的發育必須在6-8周齡后才趨于健全。因此,仔豬早期斷奶后,除了由于飼糧結構變化帶來的腸道損傷外,消化道和消化腺的體積、質量均未達到成熟,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脂肪等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脂肪對小腸絨毛的影響,因脂肪類型和添加量不同而異。李德發等(1990)報道,日糧添加大量脂肪,會降低小腸絨毛高度,使脂肪利用率下降,豆油、椰子油在日糧中1:1混合使用時,沒有影響小腸絨毛的形態,而二者單獨使用時,仔豬的腸絨毛變短。
2.斷奶后脂肪酶的變化特點
仔豬出生后未吃初乳前,總脂肪酶活性很低,吃到初乳后,活性迅速增加。一周齡后達到穩定。哺乳期內仔豬脂肪酶分泌量不足,但對脂肪的消化率卻很高,4周齡斷奶仔豬1周內各種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斷奶前的1/3左右。經過2周后,除胰脂肪酶活性仍未明顯恢復外,其他酶活性已恢復,甚至超過斷奶前水平(Lindemann等,1986)。Cera等(1998)發現在未斷奶仔豬0-5周齡期間腸道中脂肪酶活性幾乎逐周成倍增長,但3-5周齡斷奶后,其活性不增長,經1一2周后恢復增長。國內張振斌等(1999)對14日齡仔豬斷奶后脂肪酶活性變化的研究表明,斷奶后胰脂肪酶活性不斷下降,而空腸內容物脂肪酶活性變化較平穩。第6天開始升高,至第9天比斷奶前增長44,而哺乳組至第9天則比最初增長了20倍。這些試驗結果在理論上均支持了仔豬斷奶后1-2周日糧添加脂肪沒有效果,而3-4周則可改善仔豬生產性能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