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中國的飼料加工商每年生產將近6000萬噸的配合飼料,并且其產量還在增長,所以飼料原料中養分含量變異的問題在他們面前顯得特別重要。雖然許多飼料加工商都擁有自己的實驗室從而他們能夠自行測定飼料原料的成分,但是他們仍然缺乏關于飼料中微量成分的數據,尤其缺乏關于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和氨基酸的數據。飼料加工商常常必須依靠各種飼料成分表中列出的數值行事。
然而,由于飼料原料的來源不同,其中微量養分的含量可有很大的變異。此外,無論動物性飼料或者植物性飼料,其中養分的含有情況還都隨時間的不同而有變化。比如,在植物性飼料原料中,植物的繁殖和遺傳控制是主要的影響因素,這可能會改變其農藝特性,比如改變產量,但也可能會改變其營養特性。另外,原料的加工處理技術也在不斷地改變,這也導致了養分含量情況的改變,比如油籽餅粕、面筋粉和動物煉制品等副產品飼料。所有這些因素都會造成養分的表格數據(或發表數據)同養分的實際分析數據之間的巨大差異。
可影響動物生產性能的最重要的微量養分就是各種氨基酸。Gegussa-Huls實驗室每年都分析15000多份原料樣品和飼料產品樣品,并將分析結果添加到世界最大的飼料原料數據庫之一中去。我們應用這一數據庫就可將許多飼料原料的氨基酸含量進行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比較,并由Degussa-Huls實驗室將這些數據定期公布于世,供飼料加工商、研究所和大學的人員使用 然而,最近由于某些(尤其是亞洲)常用飼料原料中的氨基酸組成發生了巨大改變,我們就開始了對來自不同地區的原料進行研究。這些研究結果可與最新的“中國全國飼料養分含量值表格”(China NationalFeedstuff Nutrient Value Table,CFT,1999)進行比較。
當今,在中國和一些別的國家,主要飼料原料(包括玉米、高粱、小麥和米糠)中的氨基酸含量仍然有著顯著并且可能是代價高昂的變異。在有些原料中,氨基酸含量的變異大到有必要采用回歸分析或近紅外分析技術進行分析。最終,這一技術可應用于飼料廠對某一特定批次的飼料原料進行現場分析從而改進數據的收集和使用。這一技術只要應用得當,就有可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克服配合飼料中氨基酸含量變異的情況。
玉米:變異大,但不值得作實驗室分析 如同在許多別的國家中那樣,中國在配合飼料中所用玉米(黃玉米)的量也可高達65%,具體用量視動物的種類和年齡而異。因此,營養師迫切需要了解玉米的營養價值,尤其是中國在數年間進口了大量玉米。重要的是,玉米的來源國會顯著影響玉米的粗蛋白含量. 大多數玉米樣品的粗蛋白含量在7%到9%之間。只是巴基斯坦玉米的粗蛋白含量在數值上略高于來自其它國家的玉米。中國玉米樣品的粗蛋白含量在7.5%到9.9%之間,大部分在8.7%左右。
粗蛋白中平均含蛋氨酸2.29%,總含硫氨基酸4.55%,賴氨酸3.03%。Degussa-Huls實驗室的數據,除了蘇氨酸以外,與中國發表的數據(CFT,1999)不同。雖然蛋氨酸的含量都值在較高的水平,但賴氨酸的含量值則有很大的不同。盡管玉米的氨基酸含量有很大變化,但因為氨基酸的實驗室分析既昂貴又費時,所以只適宜于對高蛋白含量的飼料原料作氨基酸含量分析。因此,我們建議用回歸方程法或用近紅外技術來測定玉米的氨基酸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