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營養 » 正文

奶牛對微量元素銅的營養需要研究

  作者: 來源: 日期:2008-03-17  
     銅是奶牛正常生長發育和生產所必需的元素。由于各地自然條件復雜,土壤類型各異,植物種類不同,飼草料中所含的微量元素銅存在很大的差異,各地區均存在不同程度缺乏與過量的問題。而且影響銅吸收率的因素很多,因此,本文就微量元素銅的需要量及其影響因素作一闡述。

     銅的營養生理功能 銅是超氧化物歧化酶、銅誘導金屬硫蛋白和血漿銅藍蛋白的重要成分,這些酶可保護細胞免受氧代謝的毒性影響,維護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銅能影響鐵的吸收及運輸,促使無機鐵變成有機鐵,促進鐵儲存于骨髓,加速血紅蛋白及卟啉合成,促進幼稚紅細胞成熟并釋放,對機體造血功能起著積極作用;銅參與骨骼的形成;銅是酪氨酸酶的組成成分,可促進黑色素的形成和色素沉積;銅能將巰基氧化成二硫鍵,并促進雙硫基的交叉結合,從而促進被毛生長;銅是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輔助因子,參與機體能量代謝;銅和血漿銅藍蛋白對機體的防御功能有重要意義;銅能促進垂體釋放生長激素、促甲狀腺素、促黃體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影響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和茶酚肢的合成,從而影響奶牛繁殖力;銅在維持神經中樞系統方面有重要作用;銅可提高消化酶的活性,或調整腸道微生態并增加血液中促有絲分裂因子,刺激垂體細胞分泌生長激素,進而促進生長;銅對提高飼料轉化率和泌乳量效果顯著。

     銅的需要量 銅的內源性損失大約為71微克/千克體重。初乳中含銅量約為0.6毫克/千克,常乳中含銅量約為0.15毫克/千克,比1980年版ARC的0.10毫克/千克泌乳量高50%。吸收銅的需要量在妊娠前100天為0.5毫克/天,妊娠100天~225天為1.5毫克/天,妊娠225天以后為2毫克/天。體重300千克、平均日增重0.7千克的青年母牛銅需要量為12毫克/千克日糧,體重500千克、平均日增重0.5千克、妊娠250天的青年母牛銅需要量為15.2/千克,體重650千克、日產奶量40千克的母牛銅需要量為15.7毫克/千克,體重650千克,妊娠250天的母牛銅需要量為13.7毫克/千克。

     影響銅需要量的因素 飼糧銅用于維持、生長和泌乳的需要量隨動物的年齡、銅在飼料中的化學形態和飼料中是否有干擾銅吸收的物質的存在而變化。

     品種 奶牛品種不同對銅的需要及耐受量不同。娟姍牛在肝臟中沉積銅的能力比荷斯坦牛高,因而對銅毒性的耐受力低。

     瘤胃微生物 隨著年齡的增長,瘤胃功能日趨完善,銅的吸收效率下降極快。初生犢牛對飼糧銅的吸收效率可達70%,生后四周內(斷奶以前)銅的吸收效率為60%,到成年時,牛對飼糧銅的吸收效率只有1%~5%。

     飼養方式 放牧家畜對銅的需要量比舍飼高雙倍。因為放牧采食飼草時食入的泥土(占干物質采食量10%)使銅吸收效率下降50%。

     銅源 常以硫酸銅、氧化銅、碳酸銅等無機鹽的形式補充銅,其中硫酸銅生物學效價較高,碳酸銅居中,氧化銅較低。因氧化銅不能被溶解,一般不作為銅源,但氧化銅銅絲在瘤胃中降解速度緩慢,可以長期為放牧家畜補充銅。氯化銅的可利用性比硫酸銅高20%。由于無機銅易受飼料中疏鉬及與銅桔抗的元素的影響,人們開始研究有機銅對吸收率的影響。據研究發現,銅蛋白質螯合物的吸收效率比硫酸銅高,給犢牛飼喂高鉬飼糧時,銅蛋白化合物比硫酸銅更易被機體利用。然而據發現,在給育肥閹牛飼喂高鉬飼糧時,銅蛋白化合物與硫酸銅的吸收效率相似。

     飼糧中硫和鉬 飼糧中硫和鉬的存在會降低銅的吸收。飼糧中的硫能在瘤胃中轉化成硫化物,導致硫化銅沉淀的生成,阻礙銅的吸收利用。研究者認為,硫和鉬在瘤胃固相食糜中形成四硫代鉬酸鹽,它與銅結合形成高度不溶解復合物,從而降低可吸收銅的供給量。日糧粗飼料種類不同,硫和鉬對銅的吸收率影響不同,青貯飼料中銅的利用率受鉬水平的影響不大,受硫水平的影響較大,當含硫量為0.2%時,可利用銅為5.5%,但當含硫量為0.4%時,可利用銅下降到約1.5%。干草中鉬的抑制作用相對較小,當硫的含量從0.2%增加到0.4%時,可利用銅的百分比下降20%~30%。對新鮮飼草,無論飼糧硫和鉬的濃度如何,可利用銅的百分比都比干草或青貯飼料低,增加硫和鉬的百分含量會顯著影響銅的可吸收性。當飼糧鉬水平低時增加鉬水平對銅吸收的抑制作用最大,飼糧鉬水平達每千克4毫克/DM~5毫克DM時,抑制作用達到穩定,更高的飼糧鉬濃度對銅的可吸收性的影響不顯著。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