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銅在豬體內的分布及生理作用
銅作為豬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在體內含量每千克體重約為2~3毫克,銅大部分存在于肌肉和肝臟中。另外,銅在腦和心肌中也有一定的含量。銅主要以與蛋白質結合的形式存在,如肝銅蛋白、腦銅蛋白、心肌銅蛋白。肝臟對銅有一定的貯存和耐受功能,當日糧銅高于需要量時,肝銅的含量隨日糧銅的量增加而升高;當日糧銅低于需要量時,肝銅含量變化并不大。新生仔豬的肝銅水平比成年豬高,以后肝銅逐漸降低,直至一穩定水平(10~15毫克/千克脫脂干重)。
銅作為酶的組成成份,體內至少有14種酶含有銅,例如,銅鋅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血漿銅藍蛋白、單胺氧化酶、細胞色素C氧化酶、尿酸氧化酶、氨基酸氧化酶、酪氨酸酶、賴氨酸氧化酶、卞胺氧化酶、二胺氧化酶、金屬硫蛋白、抗壞血酸氧化酶、半乳糖酶、9位碳脫氫酶。一旦缺銅則會引起這些酶的活性降低,出現一系列缺乏癥,如皮膚和毛色減退,由于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導致此酶催化酪氨酸形成黑色素的能力下降,致使皮膚毛色減退;銅可維持鐵的正常代謝,有利于血紅蛋白的合成和紅細胞的成熟;銅可維持機體的免疫功能,改善堿性T淋巴細胞和白細胞功能,機體缺銅會降低血液中IgG、IgA和IgM(劉鐵純, 1989),并可導致抗體生成細胞的反應降低,從而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銅還有促進生長的作用。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主要是銅通過抑制腸道有害微生物菌群而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生長,類似于抗生素的抗菌作用。
2 銅在養豬生產中的應用
2.1 銅對豬生產性能的影響 Cu 自1955年英國Barber等首先報道飼料添加正常需要量10倍的Cu(250毫克/千克,硫酸銅)可加快生長豬的生長,并提高飼料利用率后,在各國進行的大量的研究印證了這一結論.龐秉璽(1989)、Kornehay(1989)、Cromwell(1992)、劉昊(1992)、江宵兵(1994)、劉桂林(1994)等在各自的試驗中,分別向日糧添加185 毫克/千克、200 毫克/千克、125 毫克/千克、250 毫克/千克、125毫克/千克、220 毫克/千克的Cu后,仔豬日增重分別提高了12.50%、11.54%、19.69%、6.90%、15.93%、13.47%。
高Cu促生長作用的效果受其添加水平的影響。據英國對285個試驗的統計結果顯示,添加250毫克/千克效果最好(Braude等,1975)。但Stahly等(1980)的研究表明,添加125毫克/千克Cu在提高日增重方面最佳,而添加250毫克/千克Cu在提高成活率方面最好。艾地云(1995)在對125毫克/千克、200毫克/千克和250毫克/千克三組添加量的比較后發現,200毫克/千克組日增重最大。關受江等(1995)則建議飼料中Cu適宜添加水平為150毫克/千克。
2.2 銅對豬免疫機能的影響 研究表明,營養物質在動物機體的免疫應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營養物質中的必需微量元素,作為酶系統的輔助因子和金屬酶的構成成分,其重要作用更為大家關注。必需微量元素缺乏或過量都會引起免疫系統的損傷。Cu作為造血元素的同時具有抗菌效應。日糧Cu水平影響動物對細菌感染的抵抗力(Wolliam等,1986)。Cu的不足或過量都能增加豬對病原的感染的幾率。另外,Cu還可以通過影響T細胞和多核型細胞而影響免疫反應。趙昕紅等(1999)認為,高Cu、高Zn均可刺激仔豬的非特異性免疫反應,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但高Zn(3000毫克/千克)優于高Cu(250毫克/千克)。
2.3 銅對豬繁殖能力的影響 目前,越來越多的必需微量元素被證實與豬的繁殖性能密切相關。日糧中某種或某些微量元素缺乏,會導致生殖機能的下降,其機制主要是通過引起內分泌系統激素分泌失調、酶活性降低以及生殖器官的組織結構的變化從而導致繁殖力下降。據Cromwell(1992)報道,在約克夏×漢普夏雜種母豬日糧中添加250毫克/千克的Cu,81窩統計結果表明,平均窩產仔數、平均窩產活仔數、平均出生重、平均出生活仔豬體重、活仔數和平均斷奶體重分別較對照組(86窩)提高6.75%、2.93%(p<0.08)、6.12%、7.83%(p<0.0002)、0.87%和5.14%(p<0.02),斷奶至發情天數,高Cu日糧組較對照組縮短0.87天(p<0.08)。
2.4 銅對豬肉品質的影響 Barber(1960)研究表明,給豬飼予高水平的Cu后其胴體背膘變薄,背膘肉橫切面增大。Zhou等(1994)通過靜脈注射Cu復合物,結果表明豬肌肉的相對重有所增加。龐秉璽等(1989)報道,高Cu可使豬肉中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的總量提高6.16%,總氨基酸含量也有所增加。但日糧中必需微量元素含量與豬肉品質并非呈持續正相關。只有保持必需微量元素的最佳水平,才有可能獲得豬肉的最佳品質。必需微量元素含量過高或過低均不利于豬肉品質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