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高溫環境下豬采食量減少,造成能量供給不足。為緩解豬受高溫環境的影響,一般在高溫季節應給予豬較高營養濃度的日糧,以彌補因高溫引起的能量攝入量的不足。四川農業大學研究表明,15~30、30~60和60~90kg的豬在平均氣溫31℃條件下,適宜能量濃度分別為14.49、14.62和15.46mj/kg,適宜能量蛋白比為80、91和108mj/kg(陳代文,1996)。炎熱氣候條件下,碳水化合物代謝加強,產熱量明顯增多,其體增熱大于脂肪,分別占代謝能的10%~15%和5%~10%(周利華等,1996),因此要適當降低飼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舒鄧群等(1996)在生長豬日糧中加入2%植物油,并相應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從而減少了體增熱,減輕了豬的散熱負擔。
脂肪含能量高,可以增加飼料的適口性,提高豬的采食量,消化率高于其他營養物質,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體增熱少,是高溫條件下豬理想的能量來源。因此,夏季豬飼料中添加適宜的脂肪對受熱應激的豬有利(stahly等,1979),能保證能量的攝入量,促進肉豬生長,防止母豬營養狀態下降,保證妊娠后期胎兒的發育。由于營養物質的體增熱越多,越加重豬的散熱負擔,熱應激也越嚴重,因此選擇適口性好,新鮮質優的原料配合日糧,適當降低高纖維原料配比,控制飼糧粗纖維水平,以減少體增熱的產生。
2、 蛋白質和氨基酸
炎熱環境下,豬體內的氮消耗多于補充,熱應激時尤為嚴重。張敏紅等(1998)研究發現,高溫使豬血漿尿素含氮量升高,表明高溫時蛋白質分解代謝加強。舒鄧群等(1996)認為,高溫條件下,采食量下降使蛋白質攝入的絕對量減少,且有證據表明在熱應激期間蛋白質的需要量也增加;在飼料和各種養分中,雖然蛋白質的體增熱大,占代謝能的30%,但高蛋白日糧只要符合畜體的生理需要,體增熱不是增加而是減少;在日均氣溫30.7℃的高溫條件下,將生長豬能量提高3.23%,蛋白質增加2個百分點,在日采食量相同的情況下,日增重提高8.03%,料肉比降低7.69%。也有報道認為平衡氨基酸,降低粗蛋白攝入量是緩解豬熱應激的重要措施。stahly(1979)報道,喂給合成的lys代替天然的蛋白質對豬有益,因為lys可減少日糧的熱增耗。炎熱氣候條件下,若以理想蛋白質為基礎,增加日糧中lys的含量,飼料轉化率可得到改進,豬生產性能、胴體品質與常規日糧相比,無顯著差異。
3 、礦物質和電解質
熱應激對豬礦物質代謝的影響報道并不多見。holmes和grace(1975)發現,受熱應激的豬尿中的鉀較多,但鈣的保留不受熱應激的影響。艾地云等(1995)試驗表明,持續高溫不影響生長豬對鈣、磷的吸收,但飼料中過高的鈣會影響適口性,可以在飼料中使用部分顆粒鈣源。余德謙等(1999)測定發現,熱應激使生長肥育豬的血糖和血清氮濃度升高,鈉、鉀、氯和總蛋白的濃度降低。熱應激引起豬體內鉀排出量增加,造成血鉀濃度降低,電解質平衡紊亂。喘息過程中呼出大量co2,容易發生呼吸性堿中毒。通過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氯化鉀,可以補充電解質等成分,提高豬對高溫的耐受力,緩解應激反應。碳酸氫鈉可以提高血液的緩沖能力,維持機體酸堿平衡狀態,提高豬抗熱應激能力。飼料中添加250mg/kg碳酸氫鈉,可減輕熱應激對豬的不利影響。陳淑君等(2001)將中草藥、維生素、礦物質、電解質等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添加劑,增強豬適應和抗高溫的能力,從而緩和豬的熱應激。
4 、維生素
高溫環境造成飼料中某些維生素氧化變質,降低其生物利用率,正常情況下豬體內合成的維生素減少,而豬為了適應高溫應激,對一些維生素的需要卻增加了,因此必須通過飼料或飲水補充維生素,以保證機體的特殊需要。許多研究報道指出,vc是較常見的抗雞熱應激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