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3年,生豬市場經歷相對長期的下行,“產能過剩”成為年度關鍵詞,“擁抱底部”成為養豬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2024年到來,業內普遍預期,一季度或之后,生豬行業拐點或將到來。
在當下內卷化的養豬業中,行業格局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企業利潤逐漸降低,行業整體步入了微利時代。
面對這樣的挑戰,養殖企業在新的一年如何生存?那么,緊跟養豬業發展的關鍵詞,適應行業發展趨勢,預判市場變化風險就顯得尤為重要。
1豬價先抑后揚?
回顧2023年,國內生豬價格除了在三季度出現短暫觸底反彈外,其他時間多呈現震蕩偏弱運行。2023年初國內生豬均價為17.72元/公斤,到了年末均價為14.42元/公斤,年內跌幅達18.62%。
據多家上市豬企披露的2023年12月份經營數據顯示,多數豬企12月銷售均價已跌至14元/公斤下方,四季度的旺季預期再度落空。
進入新年后,各地豬病影響減弱,但行情預期仍較為一般,行業分析人士指出,2024年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生豬出欄量仍然較高,豬價仍可能有過快下跌風險,但下半年養殖場主動去產能情況或繼續延續,供需關系改善,豬價有望逐步回暖。
2“失靈”豬周期
我國幾次明顯的豬周期分別開始于2007年、2011年、2015年以及2018年,期間,豬肉價格都開啟了大漲序幕,持續一兩年時間后再大跌。而第四輪周期,始于2019年2月,已經持續了58個月,目前依舊處于筑底階段。
生豬基礎產能變化愈發平穩,是豬周期逐漸被“熨平”的主要原因。從供給端看,豬周期的核心影響因素依舊是能繁母豬產能。行業專業人士提到,9月末全國能繁殖母豬存欄4240萬頭,比4100萬頭正常保有量高出3.4%,生豬產能仍然處于高位。
特別是經歷了2018年非洲豬瘟這輪“超級豬周期”后,生豬行業規?;健⑹袌黾卸瓤焖偬嵘?,中小養殖戶逐漸離場,意味著以往豬周期的市場自我調節模式,已發生了較大改變。
3豬肉消費“降溫”
作為生豬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每年消費近7億頭豬,生豬出欄量約占全球一半。據農業農村部監測,1—9月累計,規模以上生豬屠宰企業屠宰量24247萬頭,同比增15.0%,其中,9月份屠宰量2775萬頭,環比增4.9%,同比增31.6%。根據屠宰量來看,9月份城鄉居民比去年同期多吃了三成的豬肉。這樣的消費增幅,事實上并不算弱。
但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豬肉消費量為3766萬噸,人均消費豬肉26.9公斤。和8年前相比,人均豬肉消費量減少了36%。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3—2032)》顯示,未來10年,預計豬肉消費量先增加后穩步回落。具體看,隨著老年人口持續增長,老齡化程度加深,肉類消費量中豬肉等紅肉的消費量將下降。
4“微利”時代已來
當下養豬業已進入微利時代,低利潤將成為常態,豬場之間的競爭逐漸演變為效率的競爭。從近20年的豬周期行情中,行業專業人士發現有2/3的時間幾乎處在盈虧的邊緣。同時也發現,這20年間,當養豬成本在7塊以內,75%的時間是可以盈利的;成本在7.5元以上,只有50%的時間有盈利機會。的確,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等豬企在2023年以來的機構調研中數次提及,公司主要工作目標是降低生產成本,管理好現金流,降低資產負債率水平。
5疫病防控降“成本”
疫病防控是生豬養殖行業成本控制的核心因素,對養殖企業生產成本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疫病導致的直接影響,例如仔豬成活率下降、母豬配種率下降等,導致生產成績波動,攤銷成本提升;另一方面是加強動物疫病防控的軟硬件環境升級帶動的成本上漲和勞動力成本提升,即防疫成本提升。
12月27日,全國秋季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總結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組織做好春季秋季動物疫病集中免疫,有力有序推進“先打后補”。持續開展動物疫病凈化和區域化管理,加快牛羊布病凈化場、無疫小區和無疫區建設,全面推進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分區防控。
顯然說明了對疫病這一塊的重視程度。相對于成本而言,豬價雖然是很低,但是保供給更加重要。接下來的各地調運防控或將密集出臺。
農信致力于數智化價值的創造,在降本增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降本方面,通過智能化的管理系統,可以替代部分人工工作,降低日常管理成本及人力成本;養殖環境和豬只的實時監控預警,降低非瘟等疫病發生概率;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匹配上下游企業需求,降低采購成本、賣豬成本。增效包括智能化的競價銷售平臺如競豬寶等,幫助企業好豬賣好價;通過數智化幫助傳統企業積累數據,變生物資產為數據資產,獲得更多的金融價值和未來的數據資產入表等價值。
來源:農信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