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無抗”雞蛋、“無抗”豬肉等主打“無抗”的畜禽產品在各大商超中愈發顯眼,也頗受注重健康的人群追捧。
不久前在重慶市榮昌區召開的抗微生物藥物減量化路徑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上,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了RENOFARM倡議,希望通過10年的時間,以良好衛生服務、良好生產實踐、良好替代方案、良好激勵機制、良好聯動合作的“五好原則”,推動100個國家實施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行動計劃,80%參與者參與農業系統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監測,并培訓50%的動物衛生專業人員,從而進一步促進全球“減抗”大行動,保障全人類健康安全。
“無抗”“減抗”是什么意思?好處在哪兒?對于生產者來說,如何做到?又有哪些困難?
“減抗”已成國際共識
所謂“減抗”,就是在畜禽生長過程中減少抗微生物藥物的使用,而“無抗”則是指畜禽產品中沒有抗微生物藥物殘留。
為什么要“減抗”?目的是保障人類健康安全。國家衛健委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與耐藥評價專家委員會委員、武漢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林麗開教授解釋,在生物圈中,人類、動物和環境三者中的微生物環境是一體循環的,過去為了治療畜禽疾病,人們大量使用了抗菌藥物,不但在畜禽體內,而且在水、土壤等環境中也形成了抗菌藥物殘留,從而加快環境中耐藥菌的產生和傳播,進而通過生態循環增加人感染耐藥菌的概率。
當前,微生物耐藥問題日益突出,已經成為全球公共健康領域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據不完全統計,僅2019年因細菌抗生素耐藥就造成超過120萬人死亡,并有超過500萬人因此間接死亡。
由此,抗微生物耐藥性問題引起了我國及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世界各國紛紛采取了積極措施加以應對。
在歐洲和中亞部分國家,采取改變畜禽養殖方式、提升飼養管理水平等手段來提升動物健康水平,從而減少抗微生物藥物使用。泰國、非盟成員國等國家則采取使用抗微生物藥物替代品等方法來達到“減抗”目標。而英國則在多年的“減抗”行動中,逐漸形成了多部門共同合作減少食品動物中抗微生物藥物使用的模式,“減抗”已在英國社會大眾中達成了共識。
而在我國,2018年,農業農村部啟動了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試點,又在2022年由國家衛健委、農業農村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了《遏制微生物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22—2025)》,采取遏制耐藥綜合治理策略和綜合有效的管理,推動抗微生物藥物的減少和謹慎使用,保障養殖業生產安全、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和生態安全。
經過連續不斷的努力,我國獸用抗菌藥使用總量折合純量由2017年的4.19萬噸減少為2022年的3.12萬噸,降幅達到25.3%。
防病優于減藥
耐藥問題是一個涉及農業、環境、衛生等跨領域的問題,在養殖中,常常因為預防用藥、診療不準確等原因導致抗微生物藥物濫用。因此,對于養殖人員來說,使用準確有效的方式防止動物生病可以更有效地減少抗微生物藥物使用。
如何防病?可以從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考慮。
從外部來看,就是要做好畜禽生長環境的控制,讓其在干凈衛生的環境中生長。近年來,隨著非洲豬瘟、禽流感等疫病的侵襲,養殖場(戶)已經形成生物安全防控的意識,養殖場內外人員、物資的進出需要消毒殺菌,畜禽的飼料、飲水、圈舍空氣等需凈化消毒,甚至連飛鳥等外來生物都有自動驅鳥器進行防范。通過“全進全出、小群飼養”等方式,加強外部環境生物安全防控,能夠有效減少病原的引入,降低疾病傳入的風險,從而提高畜禽的健康水平。
從內部看,要提高畜禽本身的健康水平,提升其對疫病的抵抗力。科學的飼料配比,不僅能為畜禽提供最好的營養元素,讓其達到最好的生長效率,更能讓其獲得健康的機體狀態,這為其抵抗疾病侵擾提供了有效的助力。此外,科學的免疫程序更是讓畜禽獲得了對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在養殖中,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畜禽疾病進行抗體注射和疫苗預防,可減少共生性病原傳播,減少細菌感染,也避免了抗微生物藥物的使用。同時,進行動物群體免疫也能為養殖戶減去不少煩擾。
對于“減抗”工作來說,預防疾病比減少用藥更重要,但若畜禽已經生病,是否能真的不用藥治療呢?
答案是否定的。“若動物真的生病了,必需的治療是必要的,我們不提倡養殖過程完全‘無抗’,但畜禽產品需要是‘無抗’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院長沈建忠認為,目前治療動物的細菌性感染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依然是使用抗菌藥。只要科學使用獸用抗菌藥,檢測殘留量符合國家標準,對人體的健康就是無害的。“減抗”行動是要解決抗菌藥濫用、亂用問題,所以,我們提倡養殖“減抗”而不是養殖“無抗”。
要想在治療過程中實現“減抗”,就必須要做到精準診療、精確用藥,因而,加強獸醫隊伍建設、提高動物疾病的診療水平也是“減抗”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替抗”產品成熱點
內外生物安全防控、精準用藥已經能實現大部分“減抗”目標,但若想進一步“減抗”,甚至實現“無抗”,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和養殖從業者不約而同將目光聚焦在抗微生物藥物替代品上。
近年來,“替抗”產品研發已取得不俗成果,并得到了有效推廣使用。
作為傳承千年的民族瑰寶,我國的中獸藥在“替抗”產品研發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首個二類中獸藥及藥物飼料添加劑——博落回提取物,因其“抗炎、整腸、促生長”作用,目前已作為“替抗”產品在國內外7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研究發現,黃芪等可以提高畜禽抵抗力,使用麻杏石甘口服液等中藥制劑能治療雞群呼吸道疾病,越來越多的中獸藥“替抗”產品在實踐中被推廣應用。在泰國,也有養殖場(戶)使用穿心蓮等中草藥來飼喂白羽肉雞,從而達到“減抗”目的。
除了中獸藥和植物提取物,還有多種類型“替抗”產品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飼料中添加有益微生物和酶制劑等“替抗”產品,可以改善畜禽腸道菌群,減少腸道疾病;很多抗菌肽本身抗微生物能力較弱,但其可以誘導動物機體的免疫作用,從而達到抗病效果;使用微生物發酵后的飼料飼喂生豬等畜禽,可以有效降低圈舍內氨氣等有害氣體濃度,改善動物健康狀態。
目前,“替抗”產品和方案雖已成熱潮,但針對新研發的“替抗”產品,相關部門卻不能盲目地進行推廣,需要先經過科學的標準進行檢驗測試其有效性,在合格后生產推廣時也需在產品標簽等位置進行明確標注,杜絕模糊混淆,同時有關部門要進行全程有效監管,確保產品的安全有效使用。
來源:農民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