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以來,國內玉米價格維持連續上行趨勢,其核心原因是糧源供應相對緊張的同時,華北干旱和東北內澇的天氣助力也帶來了利多的心態支撐。
不過,近期玉米市場,有再次陷入僵局的趨勢,隨著7月份的到來,在天氣炒作的助力下,玉米價格還能否延續漲勢?本文將做簡要分析。
近期玉米價格持續上漲
6月下旬以來,主產區東北和華北地區玉米價格延續前期上漲趨勢。
東北地區貿易商在存糧成本抬升的同時,降雨頻繁造成的內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貿易商的惜售心態。
華北方面,價格上漲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是雖然部分貿易商獲利了結和出貨意愿增強,但市場供應總體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深加工企業為了維持日常消耗和安全庫存,只能提價促收。
二是下旬以來,在增儲托市的帶動下,小麥價格快速止跌企穩,也助力華北玉米價格上行。
三是和東北類似,華北地區同樣遭遇了天氣的影響,多地氣溫超過40℃,旱情引發市場關注,但隨著近期迎來大范圍降雨,交易天氣的熱情有所下降。
綜上所述,近期玉米價格上漲,是階段性供應收緊和天氣助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截止6月26日,全國玉米均價2387元/噸,環比上月上漲2.8%,同比去年下跌12.6%。東北漲幅在10-40元/噸,華北漲幅在60-140元/噸。
7月份玉米價格能否起飛?
從供應來看,7月份市場整體供應有增加趨勢。一是隨著目前玉米價格的繼續上漲,目前貿易商的存糧盈利水平也在逐漸增加;二是7月份氣溫繼續升高,也不利于部分高水分糧源的存儲;三是6月份小麥處于集中上市期,市場購銷重心在小麥,進入7月份以后,購銷重心有向玉米分散的可能。綜合以上三點因素,進入7月份以后,貿易商的出貨積極性或較6月份提升,市場整體供應或將增加。
從需求來看,進入7月份以后,深加工企業檢修增多,多數企業維持按需采購的策略,對原料玉米的采購量或略有下降。飼料養殖方面,雖然隨著生豬價格的反彈,養殖利潤有所增加,但在存欄量下降以及當前尚處消費淡季的前提下,對玉米價格支撐力度有限。
替代品方面,同樣也對玉米價格形成利空。
首先是國內替代,目前華北地區小麥主流的毛糧收購價格為1.20-1.22元/斤,到華中內陸飼料企業的到廠價格大約在2540-2600元/噸,而東北玉米到場價格在2570-2610元/噸,基本上不存在價差,而且小麥和玉米價差在100元/噸以內,均有較強的替代空間。在目前價差持平的情況下,7月份小麥替代勢必會增加。
其次,是進口玉米,從5月28日起,進口玉米儲備繼續投放市場,但從投放量來看,第一批投放僅為42.18萬噸,后續如何投放,暫時暫無明確消息。目前市場對7月份存在加碼投放的擔憂。
而從進口量來看,1-5月累計進口玉米玉米1013萬噸,同比減少0.5%。環比也是持續在下降,但小麥、大麥和高粱進口卻居高不下。1-5月份小麥進口量已達809萬噸,同比增長了約12%;大麥進口量已達766萬噸,同比增長93%;進口高粱365萬噸,同比增長更是高達122.4%。
另外,有市場傳聞稱,稻谷拍賣在7月中旬也將重啟,投放量大約在1500萬噸,和去年相比,起拍價也將下調。
心態方面,隨著華北基層糧源向貿易商轉換的完成,目前持糧主體基本是中間貿易環節,隨著存糧成本增加,低價吸收情緒增強,對玉米價格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
綜上所述,7月份東北地區貿易商出售高水分糧源積極提升,但低水分糧源依然惜售,供應減少,成本支撐價格繼續上漲,漲幅或在10-30元/噸。
華北地區貿易商出貨積極性提升,玉米有效供應增加,但鑒于短期內東北糧源流入有限,供應對價格形成支撐。需求方面深加工維持按需采購,供應量略有下降,飼料企業小麥替代增加,玉米采購量有限,預計7月份華北玉米價格上漲空間有限,階段性漲跌調整。
來源:新農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