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消費升級與政策監管趨嚴的雙重驅動下,中國食用油行業正進入以營養價值和功能特性為導向的高階競爭階段。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近日發布的《2025中國花生油行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指出,健康消費理念的深度滲透正引領中國食用油市場步入結構性變革,未來食用油消費將呈現包裝更小、易存儲,以及油脂消費結構健康化、功能油脂產品開發進一步發展趨勢。
市場分層特征顯現 高端化趨勢凸顯
食用油作為人類膳食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不僅是維持生理機能的基礎能量載體,更是支持生長發育和保障日常能量消耗的重要營養素來源。在當代食品科學背景下,憑借其獨特的營養優勢,食用植物油已成為現代飲食的主流選擇。花生油作為重要品類之一,其市場發展呈現鮮明特點。
白皮書顯示,2018—2024年期間,中國花生油市場規模呈現“先穩步增長、后階段性調整”的發展態勢。2018年市場規模為465.2億元,在消費升級驅動及居民品質需求提升的帶動下,2019年增至502.8億元,2020年進一步攀升至529.6億元,兩年累計增幅達13.8%,展現出強勁韌性。2021年至2024年,行業步入平穩增長期,市場規模依次為535.6億元、544.6億元、545.9億元和539.3億元,增速雖放緩但仍保持正向增長,標志著市場在競爭加劇與成本壓力下正趨向成熟穩定。
從價格結構看,去年花生油市場呈現明顯的消費分層特征。按平均零售價劃分,花生油產品可分為“100元以下/5L”及“100元以上/5L”兩大區間。其中,“100元以下/5L”產品占比26.2%,主要面向價格敏感型消費者,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及餐飲渠道;而“100元以上/5L”的高端產品占比高達73.8%,成為市場主流。這一格局與消費升級背景下消費者對品質、健康追求緊密相關。
白皮書指出,魯花、金龍魚等頭部品牌憑借高油酸等差異化產品,牢牢占據高端市場主導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高端產品的高占比也印證了花生油作為高端食用油的定位,其消費主力集中于經濟發達地區的已婚家庭,該群體價格敏感度較低,更看重產品的營養價值與品牌溢價。
監管趨嚴加速行業洗牌 技術門檻成決勝關鍵
食品安全始終是消費者關注的核心。白皮書顯示,在購買花生油時,消費者明顯傾向于選擇具備質量認證、口碑良好、生產過程透明的品牌產品,對小作坊產品的信任度相對較低。
嚴格的監管標準,特別是對黃曲霉素的限量要求(GB2761-2017規定花生油中黃曲霉素B1限量≤20μg/kg),成為推動花生油行業洗牌的關鍵因素。然而,市場監測顯示,有散油甚至包裝花生油中存在黃曲霉素超標的現象。散裝油因小作坊技術薄弱、品控缺失,安全隱患突出,其市售散裝油黃曲霉素B(1AFB1)最高檢出值超國際標準60%。
花生油主流脫毒技術主要包括物理吸附法、精煉脫毒、輻照技術、生物化學法等。近年來,高效脫毒技術成為頭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例如,專利復配吸附劑工藝(采用活性炭和膨潤土復配),通過電荷作用與孔隙結構雙重吸附,實現AFB1脫除率>99%,苯并芘脫除率>99.5%,成本低至每噸油4.41元,并能有效保留花生油風味物質。該技術已在青島市的花生油工廠應用,年處理花生油超10萬噸,成功將黃曲霉素檢出有效降低52%。
白皮書指出,紫外輻照等專利技術的限制以及高效吸附劑的成本壓力,使得小型企業難以滿足高標準的質量控制要求,逐步退出市場。相反,頭部企業憑借技術和資金優勢,市場份額持續擴大,行業資源加速向大型企業集中,推動產業整體升級,行業呈現出“技控一體”的發展態勢,高效脫毒技術與全流程品控體系成為企業競爭的關鍵。
健康化需求驅動結構性擴容 高油酸產品引領未來
植物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且膽固醇含量低,花生油在脂肪酸構成上具有顯著優勢,其含有80%以上的不飽和脂肪酸,包括約41%的油酸和37%的亞油酸。而油酸作為有益心血管健康的單不飽和脂肪酸,深受消費者青睞。
隨著健康意識增強,消費者對食用油品質、營養成分及安全性的關注度顯著提升。花生油市場已從快速成長期步入精細化深耕期,消費者不再滿足于“有油可用”,而是追求更高品質的產品體驗。高端花生油產品如“古法工藝”逐步進入主流市場,而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高油酸花生油正快速崛起為市場新寵。
高油酸花生油在油酸含量上更進一步,普遍高達75%以上,具有抗氧化性強、煙點高的特性,既契合消費者對心血管健康、低脂健康飲食的追求,又完美適配中式餐飲的高溫烹調場景。因此,其市場份額有望持續擴大,進一步強力驅動花生油行業向高品質、健康化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山茶籽油、橄欖油等小眾油種也借健康化東風不斷擴容,逐步替代部分傳統大豆油消費空間。這種由品質與健康訴求驅動的市場格局重塑,標志著中國食用油行業正進入以營養價值和功能特性為導向的高階競爭階段。
來源:中國食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