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開年以來,豆粕目前已經下跌了16.78%。今年目前油廠的豆粕庫存壓力要明顯比去年大,情緒端比去年更弱,跨期價差難有好的表現,所以元旦節后跟國慶節后類似,單邊和價差再次齊跌。
徽商期貨農產品分析師劉冰欣分析認為,豆粕價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大豆期貨市場近期表現疲軟,主力合約已有跌破1200美分/蒲式耳的風險,而目前南美天氣晴好,南美升貼水持續下跌,疊加美國出口數據不佳,以及巴西部分大豆主產區的早熟大豆已經開始進入收割期,更加重了市場投資者的看空預期。
下游養殖行業需求疲弱
“近年來豆粕價格波動較大,2021年11月至2022年末豆粕價格出現過一輪上漲,特別是現貨價格,2022年10月部分地區豆粕現貨價格最高飆升至6000元/噸。雖然期貨漲幅小于現貨,但同一時期豆粕期貨也出現了一波大牛市。”布瑞克農業大數據研究總監林國發表示。
“經歷兩年多的高現貨和期貨價格,逐步使得大家認為豆粕就是應該高價,但潮水退去后,豆粕逐步回到其內在價值。長期來看美豆價格影響國內進口大豆成本,進而影響豆粕生產成本,但從中短期角度,影響國內豆粕價格除了美豆價格外,國內大豆港口庫存數量、儲備庫存數量及油脂價格和油廠豆粕庫存均影響豆粕價格波動。”林國發稱。
林國發表示,不考慮美豆價格波動因素,豆粕定價包含兩個產業,一是大豆壓榨產業,油廠壓榨需要獲得適合的榨利,油脂分攤成本高豆粕可以分攤少點成本,反之也成立;二是豆粕下游養殖行業,飼料養殖行業對豆粕需數量變化及價格傳導能力。
據了解,一般情況下下游需求好,必然伴隨著更多的大豆壓榨,豆油過剩其價格走低,當下游持續虧損,出現去產能和尋找其他接近辦法(如低蛋白飼 料、其他單邊原料替代),豆粕需求減少,豆粕價格自然也就下跌了。光大期貨分析師侯雪玲表示,國內2023年11月—12月大豆進口量分別為792萬噸、982萬噸,合計1774萬噸,較去年同期減少16萬噸,較五年均值增加15萬噸。
由于市場貨源充裕,現在國內現貨狀況不佳,由于本身進口大豆數量較大,同時需求方面持續不好,因此豆粕基差持續呈現下行態勢,12月份國內大豆進口量在982萬噸左右,僅略低于去年同期的1055萬噸,進口量略有下滑,但同樣時歷史上的第二高水平。今年大豆全年進口量預計在1億噸作為,為歷史新高。
值得關注的是,豆粕期貨下行與生豬飼料需求下降也有很大的關系,2023年生豬產業遭遇最難一年,全年僅8月短暫盈利外,其余時間均虧損,全年養殖平均虧損。2023年1月—10月產業去產能速度很慢,養殖戶還在堅持中。但從2023年11月開始,受到疫情、長期虧損的累計影響,養殖戶資金流緊張,加速去產能,大豬提前出欄,飼料投喂積極性下降。
這反映在飼料上,表現需求走弱,高性價比的飼料、高肉料比的飼料等更容易獲得養殖戶認可。結果是,豆粕的表觀消費下降。2023年12月豆粕表觀消費量同比減少10%,也是2023年首次月度同比下降。1月以來,疲軟需求繼續困擾市場,1月上半月豆粕表觀消費同比下降在15%以上。
豆粕仍將持續下行?
截至2024年1月18日當周,國內豆粕商業庫存為90.8萬噸,較上周增加4.37%,較去年同期的48.07萬噸增加88.9%;菜粕目前庫存為2萬噸,較前一周的2.2萬噸減少9.09%,較去年同期的0.8萬噸增加了1.5倍。
劉冰欣分析稱,目前豆粕脹庫嚴重,油廠基差合同成交清淡,但由于盤面榨利不佳,油廠還是傾向于挺粕價,因此近期基差報價并沒有太大調整,山東和華南部分油廠依然維持2405合約+550元/噸的基差報價,但現貨價格已經全面跌破3500元/噸大關,目前華東油廠豆粕現貨價格在3420—3480元/噸,華南地區普遍在3430—3500元/噸。
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大豆累計進口量為1.0171億噸,較上年同期的9110.22萬噸,增加了11.64%。糧油商務網最新數據顯示,預計2024年1—3月國內大豆到港量分別為850萬噸、550萬噸和730萬噸,總量較去年同期略低。劉冰欣說,雖然市場預期大豆進口量或有縮減,但后續南美天氣若持續良好,且今年節前備貨的消費若不如預期,那么豆粕突破振蕩區間的概率就比較渺茫。
1月17日,豆粕主力合約跌破3000元/噸關口,跌幅2.54%,創2021年11月15日以來新低。展望后市,劉冰欣分析認為,Agrural數據顯示,巴西第一季大豆收割進度為2.3%,高于去年同期的0.6%,也高于五年均值0.83%。澳大利亞氣象局1月10日表示,厄爾尼諾現象仍在熱帶太平洋地區繼續,一些氣候模型表明目前已達到或接近其峰值。但目前南美天氣體現出來的依然是風調雨順,并未初顯持續干旱的跡象,因此,國內也未出現買船大量延遲到港的情況,雙粕頹勢局面難以逆轉。
從季節性走勢來看,1月美豆和雙粕走強概率并不大,2月大概率略好于1月,因每年南美的天氣交易都是從2月開始,預計短期雙粕仍會處于振蕩偏弱走勢,且隨著豐產壓力逐漸兌現,價格壓力將增加,除非到4月以后市場預期北美新季種植面積大幅縮減,雙粕才會有逆襲可能。操作上單邊謹慎殺跌,可關注買菜粕、拋豆粕策略組合機會。
海通期貨粕類研究員孔令琦表示,從當前供給端產量增加預期落實、需求端難見明顯起色的基本面來看,疊加當前買油拋粕套利策略的打壓,粕類在一季度前半段或仍以偏弱振蕩為主,破局因素可關注兩點:一是巴西中部地區早熟大豆的品質問題是否會對出口產生影響;二是前期壓榨利潤較差導致一季度到港偏少,一季度后半段或見到大豆及豆粕的庫存去化,現貨及基差的止跌回穩或將制約期貨盤面的下跌幅度。
東證衍生品研究院農產品資深分析師黃玉萍分析稱,參考歷史走勢,CBOT大豆未長時間大幅低于種植成本,基于此,建議關注1200美分/蒲式耳一線的支撐。但是如果巴西產量無憂,且上市出口速度較快,當前CNF報價還有繼續下跌空間,意味著國內進口大豆成本及豆粕可能較外盤更弱。供需面上,春節臨近,也沒能看到像樣的備貨需求。因此,不論從成本端,還是從供需面,短期市場缺乏任何實質性利好,即便下跌空間可能不大,價格弱勢局面也可能持續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