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
2023/24年度概覽本月預計全球小麥產量將下調,阿根廷、加拿大和歐盟產量的減少將抵消美國和巴基斯坦的增加。預計全球貿易也將下調,盡管仍處于創紀錄水平,阿根廷和加拿大的出口減少抵消了俄羅斯和澳大利亞的增加。隨著巴基斯坦、阿富汗、摩洛哥和尼日利亞需求的減少,預計進口量將下降。全球消費量預計上調,主要是由于中國的飼料和剩余使用量增加。預計全球庫存下跌,主要是中國和俄羅斯庫存下降至2015/16年度的最低水平。美國季節平均農場價格下跌了20美分,至每蒲式耳7.50美元。2022/23年度概覽預計本月全球產量將上升,澳大利亞和烏克蘭的產量將增加。隨著加拿大、歐盟、哈薩克斯坦和美國出口的減少抵消了俄羅斯和烏克蘭出口的增加,全球貿易幾乎沒有變化。由于土耳其、歐盟和墨西哥的強勁需求,預計進口將增加。全球消費量預計因FSI消費(食用、種用和工業用消費)以及飼用消費增加而略有上調。美國季節平均農場價格最終確定為每蒲式耳8.83美元,下跌2美分。小麥價格國內:自6月供需報告發布以來,由于國際需求放緩,美國軟白麥報價大幅下跌,下跌24美元,至263美元/噸。隨著產量的同比增長和全球競爭的持續激烈,盡管收獲進展緩慢,但硬紅冬的價格也下跌了18美元,至335美元/噸。相比之下,軟紅冬的價格略有上漲,因需求增加,上漲了4美元,至255美元/噸。由于擔心北方平原的干旱天氣,硬紅春的價格也上漲了3美元,至343美元/噸。

全球:自6月供需報告發布以來,主要出口國的報價漲跌不一。由于出口持續不溫不火,阿根廷報價的跌幅最大,下跌38美元/噸。美國6月報價下跌18美元/噸,因6月份NASS報告中預計的全部小麥品種的收獲面積均有所增長,導致出口節奏緩慢。澳大利亞的報價本月幾乎沒有變化。歐盟報價穩定在250美元/噸,來自俄羅斯的競爭被一些成員國對干旱狀況的擔憂所抵消了。加拿大報價上漲15美元/噸,受平原省份干旱影響。俄羅斯報價上漲8美元/噸,因政府招標和強勁的出口步伐顯示出旺盛的需求。

市場特征俄羅斯小麥出口量創紀錄;烏克蘭出口大跌隨著2022/23貿易年度的結束,俄羅斯鞏固了其作為世界最大小麥出口國的地位。其創紀錄地生產9200萬噸,使得俄羅斯小麥供應總量首次突破1億噸。由于供應充足,俄羅斯預計在2022/23年度全年出口小麥4550萬噸。其主要目的地是中東,北非和中亞。

2023/24年度,俄羅斯的小麥產量預計將下降至8500萬噸。然而,大量庫存將確保其小麥供應連續第二年保持在1億噸以上。隨著包括埃及、伊朗和阿爾及利亞在內的許多俄羅斯最主要小麥市場的進口需求保持強勁,預計2023/24年度俄羅斯小麥出口將再創新高,達到4750萬噸。相反,由于與俄羅斯的戰爭,烏克蘭的種植面積大幅下降。2023/24年度烏克蘭小麥的產量預計為1750萬噸,是十多年來最低的一年。隨著供應的急劇減少和黑海糧食倡議(BSGI)未來的不確定性,預計2023/24年烏克蘭小麥出口量將降至1050萬噸,比戰前平均水平(2016/17-2020/21)下降40%以上。BSGI在2022/23年度幫助烏克蘭出口了1680萬噸小麥,其中39%的小麥運出了糧食走廊之外(主要通過陸路運輸到東歐)。烏克蘭的出口目的地從戰前的亞洲和北非大幅轉移到了戰爭期間的歐洲,這主要是由于運輸方便以及一些歐盟成員國因干旱而增加的需求。

大米
2023/24年度概覽全球稻谷產量略有上升,因預計美國增產。全球消費略有增長,肯尼亞和越南消費的增加抵消了安哥拉、歐盟和泰國的減少。由于供應增加,預計美國和越南的出口將增加,全球出口量上調。預計進口也將增加,主要是肯尼亞和越南增加。由于緬甸、土耳其和越南庫存增長,預計全球庫存將小幅上調。2022/23年度概覽全球稻谷產量幾乎沒有變化,哥斯達黎加和烏拉圭的產量小幅減少。全球消費略有下降,主要是安哥拉下降。出口預計將上升,主要是由于越南出口的增幅大于緬甸和中國出口的減幅。預計進口將增加,尤其是肯尼亞和越南增加。全球庫存小幅增加,主要是緬甸、土耳其和越南庫存增加。
大米價格

在過去的一個月里,美國的出口報價保持在760美元/噸,烏拉圭的報價保持在600美元/噸。由于對泰國大米的持續高需求和貨幣走強,泰國報價上漲14美元,至531美元/噸。受供應有限和需求旺盛刺激,越南報價上漲16美元,至519美元/噸。巴基斯坦報價大幅下降50美元,至495美元/噸,因預計2023/24年度產量將恢復。印度報價上漲了15美元,至470美元/噸,但仍然是全球主要出口商的最低報價之一。
市場特征越南繼續購買印度大米

越南是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國,盡管作物生長情況有所改善,但仍繼續進口大量大米。自2021年開始進口量大幅增長,預計2023年進口量將達到170萬噸,足以讓越南成為第七大大米進口國。2023年前5個月,越南進口了約90萬噸大米,主要來自柬埔寨和印度。由于缺乏國內碾磨能力,柬埔寨長期以來一直是越南的大米供應商。歷史上,每年約有50萬噸柬埔寨大米越過邊境在越南進行碾磨和銷售。然而,由于越南供應緊張,自2021年以來,這一貿易量翻了一番。2023年前5個月,越南從柬埔寨進口了約65萬噸大米。越南還從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印度進口大米。兩國之間的貿易規模在過去一直很小,從每年5-50000噸不等。然而,憑借充足和低成本的供應,越南于2021年開始進口印度碎米和精米,進口量超過80萬噸。2022年9月,印度對100%碎米實施禁令,對稻谷、白米和褐米征收20%的關稅,印度香米和蒸谷米免征稅。自禁令頒布以來,幾乎沒有碎米進入越南市場,但2023年前4個月的蒸谷米進口量已經較2022年全年的進口量差不多翻了一番。轉向進口印度蒸谷米的可能是因為這種大米不需要面臨20%的關稅加征,而且該品種也可能是國內銷售的大米的低價替代品。對其他國家白米的進口需求仍然很高,因為其中大部分被加工成米粉。展望未來,由于國內供應有限,預計2024年越南進口量將保持在170萬噸的高位。
糙糧
2023/24年概覽全球玉米產量略增,因美國、加拿大和烏克蘭的產量增加抵消了歐盟的減產。全球貿易增長得益于巴西和烏克蘭出口的增加以及歐盟進口的強勁。美國季節平均農場價格保持不變,為每蒲式耳4.80美元。2022/23年度概覽全球玉米產量幾乎沒有變化,巴西的增長抵消了阿根廷的減產。全球貿易預計將下降,由于美國、阿根廷和印度的出口疲軟,抵消了歐盟、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強勁出口。預計全球進口也將下降,巴西、埃及和越南進口的減幅大于哥倫比亞、伊朗、韓國和土耳其的增幅。美國季節平均農場價格保持不變,為每蒲式耳6.60美元。玉米價格自6月供需報告發布以來,所有主要出口國的報價都有所下降。美國報價下跌31美元,至240美元/噸,較上月大幅下跌。美國國家統計局6月30日的玉米面積報告顯示,玉米種植面積超過預期,7月初玉米帶最干旱地區的及時降雨使美國玉米價格下跌。由于巴西正在進行的二茬收獲帶來了大量玉米供應,其報價被迫下跌22美元,至215美元/噸。阿根廷的報價為221美元/噸,比上月下降了19美元,盡管供應緊張,但對即將到來的美國作物供應充足的預期和巴西正在進行的二茬收獲迫使阿根廷降低報價。由于黑海糧食倡議延期和持續戰爭的不確定性,烏克蘭報價下降了18美元,至197美元/噸。

市場特征市場條件推動澳大利亞高粱出口
據預測,2022/23年度,澳大利亞將保持其世界第二大高粱出口國的地位,僅次于美國。經過幾年的干旱,2021/22年度的產量恢復導致大量可出口的供應,推動澳大利亞超過世界上另一個主要高粱出口國阿根廷。今年,澳大利亞的產量和可出口供應仍然很高,出口前景受到美國高粱作物減產的提振。貿易數據顯示,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澳大利亞高粱出口總量超過150萬噸,比2022年同期多出近40萬噸,這主要是由于2023年五月的月度出口創下歷史新高。澳大利亞高粱出口的強勁與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高粱市場的市場份額增長直接相關。2022/23年度(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中國進口了120萬噸澳大利亞高粱,市場份額從2021/22年度的11%上升到41%。澳大利亞在中國高粱市場的增長有助于其部分彌補美國產量的大幅下降。與去年同期相比,中國自美國進口高粱減少了近400萬噸。根據《出口銷售報告》,由于美國高粱產量處于歷史低位,截至2023年6月底,2022/23市場年度(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對中國高粱的承諾出口量僅為180萬噸,同比下降70%以上。澳大利亞利用了這一市場供應產生缺口的機會。過去兩年,澳大利亞高粱的價格普遍低于美國高粱,這提高了澳大利亞的競爭力。然而,兩國之間的價差在2022年末開始消失。目前,澳大利亞高粱甚至比美國高粱貴約25美元/噸。預計美國高粱產量在即將到來的2023/24年度將翻一番,而澳大利亞產量預計將因種植面積較小而下降。價格關系的反轉可能反映了兩國生產前景的差異。因此,2023/24年度,澳大利亞目前預計將回落至世界第三大高粱出口國,原因是產量下降,美國增產且價格更具競爭力。中國進一步實現玉米供應多樣化

2021/2022年度,中國進口的2100萬噸玉米幾乎全部來自美國和烏克蘭,僅美國玉米就進口了70%。然而,自2022年10月以來,中國玉米進口來源日益多樣化。按量用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這是一種公認的市場集中度指標)對中國玉米進口進行檢驗,顯示在巴西市場份額大幅增長的帶動下,中國國內的玉米進口市場競爭程度逐年顯著增加。

上圖反映了出口商之間的競爭加劇,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只有兩家國有企業(中糧和中儲糧)處理大部分玉米進口。中國玉米進口來源的多元化出于糧食安全的考慮。2200點的變化,意味著中國玉米供應商之間的競爭程度增加了22%。這一轉變的主要驅動因素是更多出口商獲得新的市場準入,以及與傳統供應商烏克蘭和美國之間的貿易受到干擾。市場份額的最大轉變來自巴西。在2022年5月達成允許從巴西進口玉米的協議后,巴西對中國的出口在2022年末激增。2022/23年度,超過220萬噸的巴西玉米出口至中國,改寫了市場結構,尤其是由于價格競爭,影響了美國的市場份額。其他較小的出口商也從中國努力實現貿易多樣化的過程中獲益。2022年2月,中國與緬甸簽署了一項植物檢疫議定書,為跨境貿易掃清障礙。隨后,在2022/2023年度,中國進口了超過30萬噸緬甸玉米,比前三年的總和還要多。中國從俄羅斯的進口量也翻了一番,2022/2023年度進口了20萬噸俄羅斯玉米。2023年5月,中國還首次從南非進口了大量玉米,早在2014年簽署的一項協議已經消除了大部分貿易障礙。前幾年,中國玉米最大的供應商是美國。然而在2022/2023年度,美國玉米在物流和供應緊張等方面面臨重大阻力,使得美國玉米出口報價缺乏競爭力。FAS北京的數據顯示,6月至11月交付的美國玉米平均價格為330美元/噸,比主要競爭對手巴西高出30多美元。這也可以分歸因于兩國的市場導向。巴西正在收獲創紀錄的玉米作物,預計其中40%將用于出口。相比之下,美國出口了約15%的玉米,大部分供應國內市場。另一個關鍵供應商烏克蘭通過黑海糧食倡議(BSGI)成功保持了市場份額——2022/2023年度(10月至6月)對中國的出口為550萬噸,而2021/2022年同期為600萬噸。由于庫存和產量下降,預計烏克蘭的供應將收緊,2023/24年度的出口量將下降。中國推進玉米進口來源多元化的舉動,也是韓國、日本和越南等亞洲大型進口國尋求糧源多樣化模式的一個代表。貿易爭端日益頻繁,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烏克蘭戰爭突出表明,市場參與者需要降低與糧食安全相關的風險。通過增加進口來源的數量,中國在滿足其對飼料谷物的巨大需求方面面臨的不可預測性降低了。
(根據美國農業部《全球谷物與貿易報告》編譯,譯者:鄭文慧)
(根據美國農業部《全球谷物與貿易報告》編譯,譯者:鄭文慧)